半導體業(yè)將告別周期性波動,全球私人股權基金(PE)興趣大增
私人股權基金席卷全球的半導體并購風潮,或許很快將刮到中國。
近日,資本市場傳出消息,有國外私人股權基金財團正與中芯國際(0981.HK;NYSE:SMI)私下接洽,欲收購中芯國際部分或全部股權。受此影響,中芯國際在香港和紐約的股價大幅上揚,1月3日,紐約股價暴漲22%至7.85美元。
1月4日,中芯國際發(fā)布公告,對“成交量不尋常波動”做出解釋。公告稱,公司“并不知悉造成或可能造成其股份成交量不尋常上升有關之事宜”,但表示公司董事“經常考慮不同的策略和機會以提升股東價值”,“現(xiàn)時并沒有就任何項目做出決定,也未能確定該策略機會會否導致本公司或其子公司達成或參與任何項目”。
這則措辭模棱兩可的公告充滿想象空間。在私人股權基金收購了飛思卡爾、飛利浦兩家國際芯片大廠之后,業(yè)界一致認為,全球芯片業(yè)將迎來一個并購整合高潮,而中國則是私人股權基金的下一個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全球芯片制造產業(yè)的轉移,芯片產業(yè)的“中國概念”也開始興起,尤如火熱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
收購目標從中小型轉向大型
“我們對市場的臆測和報道不評論。”1月5日,中芯國際官方再次對本報表達了其立場,但其并不否認公司已與策略性投資者有過接觸。
有業(yè)內知情人向本報透露,該基金在國內有深厚的背景,目前雙方只是進行了意向性接觸,合作并未有實質進展。
與中芯國際的接觸,再次顯示出私人股權基金對芯片領域濃厚的投資興趣。2006年,私人股權基金四處游走,在全球掀起了芯片業(yè)的并購高潮。標志性事件是———黑石、凱雷、德州太平洋參與購買了由摩托羅拉分拆出來的半導體公司飛思卡爾;KKR等基金購買了飛利浦半導體部門。成交額分別為176億美元和106億美元。
隨后,美國凱雷集團也向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及測試企業(yè)———臺灣日月光半導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65億美元的要約收購報價,并希望可以在2007年第一季度完成此筆交易。
過去,私人股權基金財團曾對收購中小型半導體公司產生興趣,如以26.6億美元收購安捷倫的芯片制造廠,并改名為安華高?!艾F(xiàn)在它們的目標開始轉向大型半導體制造企業(yè)?!币晃毁Y深業(yè)內人士表示,“私人股權基金的口味正在改變?!?
半導體行業(yè)資深人士莫大康認為,前幾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周期性波動太大,私人股權基金財團不敢貿然進入。如今全球的半導體產業(yè)已經擁有2500億美元規(guī)模,年均增長率達10%左右,而且周期性波動已經明顯減弱,得到全球私人股權基金的青睞正當時候。
根據(jù)美國半導體工業(yè)協(xié)會(SIA)預測,2007年至2009年,全球半導體銷量將分別增加10%、10.8%和5.8%,至少未來五年內,半導體也都會保持適度增長的趨勢。另一權威研究機構iSuppli也預計,全球半導體產業(yè)收入的適度增長將延續(xù)十年,不會有緊縮預期。
iSuppli同樣認為,半導體業(yè)將暫時告別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振蕩。在此之前,全球的芯片企業(yè)飽受行業(yè)周期性大幅振蕩之苦。2001年,全球芯片業(yè)“突然”由盛轉衰,幾乎讓所有企業(yè)措手不及。當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驟降34%,包括富士通、東芝、NEC等芯片巨頭紛紛宣布芯片業(yè)務陷入困境。國內芯片巨頭華虹-NEC也因此遭遇重創(chuàng)———8個月內損失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