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qū),有一家不要“肚子”的企業(yè)特別引人注目。這家主營視頻處理芯片的集成電路企業(yè)只抓芯片研發(fā)設計,在芯片生產加工上則“不務正業(yè)”。憑這獨特作風,華亞微電子有限公司在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的日子里存活下來,至今已連續(xù)3年銷售額實現100%增長。今年上半年產品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已占據國內音視頻處理領域35%的市場份額。
果斷精簡產業(yè)布局,嚴格控制成本是華亞微的成功之道。“在業(yè)內,生產加工芯片是一塊公認的‘啤酒肚’”,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制作硅半導體積體電路(IC)的原材料是硅晶片,俗稱晶圓,如要建立晶圓廠,添置設備和生產線需花費上百億元,還要從國外購買各種各樣的專利技術,又要花上幾十億元,再加上至少200人的用人成本,對于任何一家企業(yè)而言都是沉重負擔。每年光維護就要使企業(yè)利潤減少至少四成。
調整經營策略,華亞微選擇了“晶圓代工模式”,將設計好的芯片外包給專業(yè)晶圓廠生產、委托封裝廠進行加工。目前,中芯國際、臺積電、矽品科技、南通富士通、京隆科技等國內知名代工廠商都與華亞微達成長期合作協(xié)議。
但每年2億元“晶圓代工”成本,占到公司銷售收入的五六成,IC產品更新速度又快,普通類型的價格每年都會下降兩三成。龐大的上游投入和殘酷的下游競爭,華亞微贏利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何破解困局?堅持創(chuàng)新是唯一出路。華亞微重點開發(fā)芯片功能的集成度,堅持給芯片“添油加醋”,原本只具有單一處理功能的芯片經過改造,集合了圖文處理器、音頻解碼與處理器等多種功能。2003年,華亞微開發(fā)出“中國芯”,其高集成度為客戶縮小了線路板面積,同時縮減了生產廠商三成的生產成本,打破了國外電視機芯片壟斷的局面。
今年,華亞微又開發(fā)出第四代“中國芯”,成功省去電視機系統(tǒng)廠商必不可缺的插板,又為客戶降低了近5%的線路板成本。而隨著芯片集成度的提高,芯片價格和訂單數量也得到提升,截至去年底,華亞微視頻主控芯片累計銷售量達1700萬枚,占據了35%以上的國內市場份額,客戶覆蓋長虹、創(chuàng)維、TCL、廈華、海信等知名廠商,成為國內IC品牌的龍頭企業(yè)。
點評:拋開“啤酒肚”,華亞微電子面對成本壓力,將產品的生產加工外包,及時縮減產業(yè)規(guī)模。面對產品的市場特性,堅持打技術牌提升附加值。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反而能在不景氣的局面下闖出一片天地,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