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高通上周四表示,預計適用智能手表等設備的所謂“物聯(lián)網”芯片,在本會計年度將為公司帶來逾10億美元營收。
8月3日,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公布2018上半年業(yè)績情況,其全球智能手機發(fā)貨量超過9500萬臺,IDC給出的報告為全球第二。余承東稱,這是華為消費者業(yè)務自成立以來最好的業(yè)績。這兩三年來,余承東多次在公開場合對媒體表示未來智能手機廠商能活下來不會超過3-4家。
加密貨幣挖礦機芯片代工大戰(zhàn)再起波瀾!在過去臺積電一直獨霸中國3大挖礦機廠商訂單之后,近日韓國三星電子宣布,將以低功耗FinFET制程技術,為全球著名挖礦機廠商Innosilicon代工制造挖礦機ASIC芯片。Innosilicon對此也表示,該款挖礦機芯片以達到63W/TH的耗能打破其業(yè)界紀錄。目前,該款芯片已經進入大量生產階段,未來將運用在即將推出彼特幣挖礦機上。
據悉,在最近一次特斯拉的營收電話會議中,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在過去兩三年中,我們公司一直都處于半隱身發(fā)展狀態(tài),現在是時候要公開向大眾證明自己的實力了?!?
高通公司7月31日宣布,已啟動最多1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
據國外媒體報道,芯片代工商 臺積電 的CEO魏哲家日前透露,他們的7納米工藝已投入生產,更先進的5納米工藝最快會在明年底投產。
英特爾此前曾表示,其10nm芯片將于2019年上市。但在近期的財報會議上,英特爾高管透露了一個更具體的時間。
我們早就知道,谷歌一直在為自有數據中心開發(fā)AI芯片,現在谷歌再進一步,希望芯片裝進其它企業(yè)的產品。
存儲器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東芝存儲器株式會社(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昨日在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北上市舉行首個半導體制造工廠(晶圓廠)K1的奠基典禮。該工廠將于2019年秋季竣工,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制造工廠之一,專門從事3D快閃存儲器的生產。
存儲器封測廠力成24日召開法說會,董事長蔡篤恭表示,力成近年積極布局發(fā)展先進封裝,現有技術已足以涵蓋至2025年市場需求,目前已取得竹科5000坪土地,預計本季破土興建新廠,以迎接預期2020年浮現的營運新成長動能。
路透周三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清華紫光已經簽署了一項協(xié)議,以22億歐元(約合26億美元)收購法國芯片元件制造商Linxens。
美國高通(Qualcomm)科技公司一筆被認為是半導體行業(yè)最大一筆并購交易案很可能將成為美中貿易戰(zhàn)的犧牲品。
高通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面向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終端的全集成5G新空口(5G NR)毫米波及6GHz以下射頻模組。
老牌國企康佳,在它進入第38個年頭的時候,開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今年以來,康佳集團(下稱康佳)動作不斷,先是大手筆收購新飛電器(下稱新飛),然后又宣布布局存儲、芯片、精密制造等,擇機進入大健康、新能源汽車、5G等領域,并提出新戰(zhàn)略及4年營收破千億元的目標。
英特爾近日迎來知天命之年,對于它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與其他公司相比,英特爾更是芯片的同義語。了解英特爾的人,都應當知道摩爾定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推動著英特爾不斷向前發(fā)展。
7 月 25 日最后期限前,如果中國相關監(jiān)管單位仍不批準行動芯片大廠高通(Qualcomm)并購競爭對手恩智浦(NXP),高通可能放棄并購,外媒對此表示,一旦高通并購恩智浦破局,高通預計實施金額高達 200 億到 300 億美元的庫藏股計劃,以穩(wěn)定股票價格。
7月19日,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積電”,TSMC)召開發(fā)布會公布今年第二季度公司運營情況。臺積電CFO兼發(fā)言人何麗梅在會上表示,臺積電目前沒有在中國大陸上市的計劃。
根據國外科技網站《The Register》的報導,在斥資 190 億美元收購 SanDisk 之后,西數電子 (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 已經全力執(zhí)行 NAND Flash 的業(yè)務,HDD 機械式硬盤市場在市場需求快速衰退的情況下,包括西數與希捷 (Seagate) 兩家大廠都已經無法挽回頹勢之際,西數電子開始決心進行改變。
7月18日,華為在深圳大運中心體育場召開新品發(fā)布會,發(fā)布兩款新機nova 3、nova 3i,都有前后四攝像頭,處理器分別搭載旗艦級麒麟970、全新主流級麒麟710。雖然官方并未明說,但是很顯然,麒麟710對標高通驍龍710的意味很濃,它也必將是華為、榮耀未來千元主流機型的主力平臺,麒麟659終于可以休息了。
臺積電法說會在即,雖市場傳出第3季營運仍遇低潮,不過,第4季在蘋果、華為、英偉達等訂單逐漸回流之下,法人預期第4季營運將攀上全年高峰,營收突破兆元大關,仍可維持5%至10%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