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工業(yè)品,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行業(yè)人眼里,塑料和塑膠是一種東西。以前,國內的工廠都叫塑料廠,而港臺地區(qū)則稱塑料廠為塑膠公司。目前國內的一些三資企業(yè)為了與外商溝通方便,基本上也都掛某某塑膠某某有限公司的牌子。不能從字面理解為塑料和橡膠。港臺地區(qū)講話與內地存在差異,比如:熊貓,臺灣則叫“貓熊”。那么,塑膠是怎么混煉成的呢?這個就需要用到密煉機了。
密煉機是由兩個平行排列轉子、上頂栓、下頂栓和密封裝置構成的密閉式塑膠間歇混煉設備。是一種設有一對特定形狀并相對回轉的轉子、在可調溫度和壓力的密閉狀態(tài)下間隙性地對聚合物材料進行塑煉和混煉的機械,主要由密煉室、轉子、轉子密封裝置、加料壓料裝置、卸料裝置、傳動裝置及機座等部分組成。
密煉機工作時,兩轉子相對回轉,將來自加料口的物料夾住帶入輥縫受到轉子的擠壓和剪切,穿過輥縫后碰到下頂拴尖棱被分成兩部分,分別沿前后室壁與轉子之間縫隙再回到輥隙上方。在繞轉子流動的一周中,物料處處受到剪切和摩擦作用,使膠料的溫度急劇上升,粘度降低,增加了橡膠在配合劑表面的濕潤性,使橡膠與配合劑表面充分接觸。配合劑團塊隨膠料一起通過轉子與轉子間隙、轉子與上、下頂拴、密煉室內壁的間隙,受到剪切而破碎,被拉伸變形的橡膠包圍,穩(wěn)定在破碎狀態(tài)。同時,轉子上的凸棱使膠料沿轉子的軸向運動,起到攪拌混合作用,使配合劑在膠料中混合均勻。配合劑如此反復剪切破碎,膠料反復產生變形和恢復變形,轉子凸棱的不斷攪拌,使配合劑在膠料中分散均勻,并達到一定的分散度。由于密煉機混煉時膠料受到的剪切作用比開煉機大得多,煉膠溫度高,使得密煉機煉膠的效率大大高于開煉機。
自從出現密煉機后,在混煉過程中顯示了比開煉機具有的一系列優(yōu)點,如混煉時間短,生產效率高,操作容易,較好地克服粉塵飛揚,減少配合劑的損失,改善勞動條件,減輕勞動強度等。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憑經驗發(fā)展起來的,因而在發(fā)展早期曾出現過認為塑煉效率低,不能用它來塑煉的說法,但已經為生產實踐所否定。因此,密煉機的出現是煉膠機械的一項重要成果,至今仍然成為塑煉和混煉中的典型設備,并處于不斷發(fā)展完善中。據國外資料統(tǒng)計,在橡膠工業(yè)中有88%的膠料是由密煉機制造的,塑料、樹脂行業(yè)亦廣泛應用密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