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筆者才寫了一篇《黑莓與其考慮出售 不如先換個CEO》的評論,最近卻很遺憾地看到,黑莓將以47億美元被加拿大保險公司Fairfax Financial牽頭的財團收購,走私有化路線。至此,那些名噪一時的歐美系手機廠商大多都選擇了出售自己,唯蘋果尚能獨立運營。
黑莓在最巔峰的時期,市值曾一度高達840億美元。如今區(qū)區(qū)47億美元就委身于人,這比月初微軟以71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交易還要寒酸,堂堂手機巨頭,就這樣唱響了一曲讓人唏噓不已的悲歌。筆者在上一篇評論中已經說過,黑莓其實并不至于賤賣,它的專利儲備、用戶數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銷和電信運營商網絡、移動商業(yè)服務后臺基礎設施、政府部門關系這些,完全可以繼續(xù)支撐其轉型??上?,缺乏魄力和遠見的黑莓的CEO和董事會已沒有能力將其從泥沼中拖出,做出這個決定,想必也是一番爭論后的無奈之舉。
當然,促使黑莓做出這個決定的不光是內因,也有外因。首先,最近一段時間全球IT業(yè)界掀起并購浪潮,包括蘋果、谷歌、微軟、雅虎、英特爾、亞馬遜、愛立信、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眾多國內外巨頭都在厲兵秣馬,為的是搶占后PC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先機,避免在IT洗牌期中被淘汰掉,于是,一樁樁并購案就頻頻上演。
第二,2008年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破壞效應仍在持續(xù),這也是促使并購潮上演、市場格局出現變化的原因。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IT企業(yè)的支出被迫進行削減,研發(fā)和營銷費用的大幅減少,動搖了消費市場對于產品的信心。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黑莓在選擇私有化的幾天前,還宣布了“放棄個人消費業(yè)務,專注企業(yè)市場”。
在這些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黑莓形成的邏輯是,選擇私有化給自己贏得更多喘息的時間,從而更好地專注于企業(yè)安全。這樣的想法看似不錯,但實際上卻仍是危機重重。
雖說私有化后,黑莓可遠離華爾街的監(jiān)督,暫時不必為業(yè)績犯愁,但黑莓落后的原因卻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與之前的諾基亞一樣,黑莓也是大企業(yè)病的患者,這在創(chuàng)新乏力、內部結構臃腫等方面都有表現,這些還不算,最致命的一點是,黑莓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這恐怕是造成其步步落后的最重要原因。私有化作為一種商業(yè)行為,只能幫助黑莓減輕外界壓力,是不能幫助它去除病灶的。
不少人將黑莓的私有化,與幾天前剛剛塵埃落定的戴爾的私有化等同起來。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這兩家公司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雖然業(yè)績都不理想,雖然也都面臨轉型的問題,但戴爾的私有化背后,除了創(chuàng)始人和銀湖資本外,還有微軟的身影。戴爾方面透露,微軟會出資20億美元幫助其完成私有化。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戴爾的各式設備采用的還是Windows系統(tǒng)。戴爾的業(yè)績變差,微軟也會跟著受影響。
黑莓相比之下顯然就悲催許多了。在缺乏靠山、帶病上路的前提下,黑莓要想向企業(yè)市場發(fā)力,獲勝的機率也是不斷變小。眾所周知,蘋果、三星等都正在布局企業(yè)市場,他們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有針對性地對黑莓的原來地盤形成威脅。在BYOD(自帶設備辦公,bring your own device,簡稱BYOD)概念的引導下,iOS設備今年第一季度在企業(yè)級市場的占有率高達75%(數據來自美國移動互聯方案公司Good Technology的“2013年第一季度移動指數報告”);三星憑借著在個人消費市場的經驗,也正在全力進攻企業(yè)市場。投資方不是慈善機構,盈利才是他們的目的,不會容忍一個已經無法講動聽故事的黑莓,就算是再次選擇出售,誰會要呢?
黑莓還沒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它仍有機會提升業(yè)績,比如說,在汽車系統(tǒng)、物聯網、采用新的操作系統(tǒng)等這些領域,其實都有足夠大的想象空間,但從黑莓一直以來的表現上看,他們在自我拯救之路上一錯再錯的同時,也與這些新的機會一一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