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在歷時11個月的調(diào)查之后終于提交報告,稱華為與中興“可能對美國帶來安全威脅”,建議計劃從華為采購的美國企業(yè)另找供貨商。該報告并沒有提供華為中興涉嫌間諜活動的證據(jù),而是稱兩家公司“不愿提供能減少委員會擔憂的足夠證據(jù)。”
委員會主席Mike Rogers稱,中國是針對美國發(fā)起網(wǎng)絡間諜活動最多的國家,“我們無法放心地把如此重要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交給那些已知與中國政府有關聯(lián)的公司。”他是指,這兩家公司所存在的黨委會對公司的行為施加了影響。
華為發(fā)言人William Plummer很快作出回應,在一封發(fā)給路透社的電郵聲明中,他稱情報委員會的指控是“毫無根據(jù)”的,“忽略了技術及商業(yè)現(xiàn)實”。中興表示“嚴重不同意”公司受中國政府控制的說法,“中興通訊不應當成為這次調(diào)查的重點,而多數(shù)西方大型企業(yè)卻被排除在外。”而后中國外交部稱“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遵循市場規(guī)則進行運營,美國應該拋開成見,努力促進貿(mào)易和經(jīng)濟交往。”
也許是為情報委員會的報告做背書。昨日稍晚一些時候,思科宣布中止中興的長期銷售合作關系,稱中興去年將禁售的思科和其它美國的生產(chǎn)的計算機設備出售給伊朗最大電信公司,價值達數(shù)百萬美元。同時中興位于德州子公司的法律顧問稱,母公司在路透發(fā)布報告后,有可能銷毀相關文件。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開始展開刑事調(diào)查。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要求華為、中興提供證據(jù),自己卻只是列出了莫須有的罪名,已然是對兩家公司進行“有罪推定”——若華為、中興無法提供令情報委員會“滿意”的證據(jù),是否兩家中國公司就一定從事了間諜活動?
回顧十二年之前,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李文和,因懷疑“向中國提供機密”而遭到美國的司法調(diào)查,并被工作單位開除。在面對子虛烏有的指控時,李文和無力反駁,被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單獨囚禁了 9 個月,期間遭到非人待遇。
當時,《紐約時報》、美聯(lián)社、《華盛頓郵報》、CNN、美國廣播公司等美國主流媒體均報道了所謂的“李文和間諜案”。然而,由于經(jīng)過幾個月的調(diào)查后,依然缺乏證據(jù),李文和最終獲得釋放。負責審理此案的聯(lián)邦法官帕克在法院宣判時向李文和道歉,“李博士, 我向你表示誠摯的歉意,因為你在監(jiān)禁期間受到行政部門不公正的對待。行政部門擁有極大的權利,而濫用這種權利對公民來說,將是一種災難。這些官員的行為使整個美國以及每一個美國人蒙羞。”2006年,李文和獲得美國政府以及五家媒體的賠償約160萬美元,但美國能源部和司法部依然拒絕承認他們侵犯了李文和的隱私權。
不過,這一次《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不再像十多年前那般,呈現(xiàn)一邊倒的報道。如今,他多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記錄事實,把握中立的立場。
邁出國門的中國企業(yè),常常遭遇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阻力。聯(lián)想在8年前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yè)務時,遭到美國國會的反對,理由同樣是“可能會觸犯美國安全利益”,只不過這次收購最后獲得批準,得到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反觀華為和貝恩資本收購3Com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由于美國國會部分議員的阻撓,交易最終破裂。
吸取教訓后的華為,最近聘請了美國政府技術承包商唐納德·普迪作為首席安全官,并聘請7家游說公司,意圖打消美國政府的顧慮。目前來看,要打消美國政府的顧慮,困難重重。AllThingsD的Arik Hesseldahl指出,美國與以色列曾經(jīng)借助電腦蠕蟲病毒Stuxnet,令伊朗的核設施癱瘓——之所以該病毒具備如此威力,是因為幾乎每臺電腦都安裝了微軟的Windows系統(tǒng)。同理,美國政府之所以恐懼華為,是擔心華為在美國的基礎電信市場中取得主導地位后,其設施會被利用,成為癱瘓美國網(wǎng)絡的武器。
美國國會阻止華為,也許真的是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但未必是因為華為有“間諜活動”,而是因為美國深知“電子戰(zhàn)”可怕的威力,以及華為、華為背后的中國工業(yè)可怕的制造能力。
而圍繞華為、中興與美國國會之間的爭辯,將持續(xù)一段時間。愛范兒編譯了《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道,華為對美國國會報告進行激烈的反擊:
華為發(fā)言人Plummer說,委員會的調(diào)查結果是預先確定的。他說,其政治目的是把一家無辜、獨立、由員工擁有的公司當作人質,并以此抨擊中國。同時他還聲稱該公司配合了美國國會的調(diào)查,提供了有關公司財務狀況和董事會的信息。但是這份報告則表達了對華為不肯合作的失望。Plummer說:但是這次,我們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