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反傾銷大棒終于落下來了。
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fā)布正式立案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fā)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
據歐盟委員會統(tǒng)計,去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價值210億歐元的光伏產品。歐盟委員會表示,一旦傾銷證據確鑿,將對中國產品征收9個月臨時反傾銷稅。
這對中國光伏產業(y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9月7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既然立案已定,對中國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啟動國內市場。“歐盟對華光伏業(yè)反傾銷立案,國外市場必然受困,加之內需不振,政府理應此刻出臺措施,鼓勵光伏企業(yè)積極應對,開拓國內市場。”趙玉文說。
歐盟何以立案
8月31日,歐盟向中國駐歐盟使團發(fā)出照會,稱將對中國企業(yè)出口歐洲的光伏產品發(fā)起反傾銷調查。
這期間,盡管中國此前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中歐雙方光伏產品的貿易摩擦,但歐盟委員會9月6日仍執(zhí)意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發(fā)起反傾銷調查。
事實上,自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產品做出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裁定后,中國的光伏產品在歐洲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其中,以德國Solar World為首的數家歐洲太陽能板制造商今年7月向歐盟委員會就中國光伏產品提起訴訟,要求歐盟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據全國工商聯(lián)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介紹,此次反傾銷調查,包括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總量近萬億人民幣。
不僅如此,2011年中國有接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輸送至歐洲市場,涉及出口額超200億美元。歐盟反傾銷一旦成立,不僅中國光伏企業(yè)將失去超200億美元的出口額,還會有3500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
9月7日,遼寧省錦州市光伏產業(yè)發(fā)展局一位負責人說,上半年,中國在歐洲市場依然是份額最大,如英利占近70%、阿特斯占近50%。“今年,中國的光伏產品在歐洲的銷售量將超過去年。”該負責人說。
面對歐盟此次的反傾銷“大棒”,中方再次敦促歐盟應信守二十國集團洛斯卡沃斯峰會承諾:在2014年前,不采取任何新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措施。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中國現(xiàn)在強大了,歐盟一時接受不了,拿起反傾銷的大棒也就很自然。”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曙光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我國光伏產業(yè)一定要積極應訴,政府也要拿出相應的措施,結果就會好一些。
中方積極應對
當歐盟照會商務部決定立案的消息傳開后,光伏業(yè)風聲鶴唳。
9月4日晚間,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召開緊急會議,就歐盟決定立案一事商議對策。“既然立案了,我們確實也沒有什么太多的辦法,只能按照歐盟的法律程序進行應訴。”趙玉文說。
商務部也為此采取一些緊急措施。
在上周末,商務部就稱收到照會,通知英利與尚德、天合、阿特斯這4家光伏企業(yè)的代表和反傾銷律師。原本9月4日舉行緊急會議,商議應對歐盟反傾銷之事,但會議被臨時取消。
一旦立案后,歐盟就會做出不利于中國的裁決。這對于處于寒冬的光伏產業(yè)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工商聯(lián)新能源分會常務副會長劉漢元表示,目前,我國80%的光伏產業(yè)已處于停產、半停產,而且大部分光伏產品的生產企業(yè)都是民營企業(yè),不可能承受在虧損情況下進行傾銷的壓力。
可喜的是,光伏企業(yè)正在積極應對。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表示,尚德已經建立起一支專職的反傾銷團隊,聘請有豐富經驗的歐盟律師,一旦立案,將組織答卷和抗辯。
趙玉文和李曙光均表示贊成,中國企業(yè)要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團結起來尋求應對辦法,要通過相關部門積極應訴。“當前形勢對中國光伏產業(yè)相當不利,而應對的最好途徑就是加快啟動國內市場。”趙玉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