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8點,備受矚目的CCTV3·15晚會在中央電視臺、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同直播。晚會的第一個專題揭露了LG電視大玩文字游戲,以“平板電視不是電視”的借口拒絕履行保修服務。
中國在90年代公布的《三包規(guī)定》中,明確的提出,彩電的“三包”有效期為整機1年,主要部件3年。目前質量申訴中爭議很大的問題是,液晶面板是否屬于“主要部件”?還有些合資廠商認為,平板電視面板屬于電視的主要部件,但《三包規(guī)定》目錄中的“彩色電視機”,只限于傳統(tǒng)顯像管彩電而不包括液晶彩電,一句話:“平板彩電不是彩色電視機。”
目前,日韓等合資廠商包括,索尼、松下、夏普、日立、東芝、三星、LG、飛利浦對待平板電視屏幕的質保最長期間均為2年。甚至他們還公然宣稱,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只有一年,美其名曰另外一年是公司的特別服務。對此,國產(chǎn)品牌則讓我們感到欣慰,海爾、長虹、海信、TCL、創(chuàng)維等品牌,無一不是沿用了國內《三包規(guī)定》整機一年,主要部件三年,平板電視屏幕屬于主要部件質保三年。
其實不光平板電視有這樣的問題,許多諸如此類的霸王條款、質保歧視都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它們絕大部分都是售價相對更高的國外品牌。想到這里,不僅要問!為什么我們在付出更多價錢的同時,不能得到更好的服務呢?為什么我們買了貴的東西,卻得到了賤的服務?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2004年,有網(wǎng)友曾在論壇報料,iriver北美網(wǎng)站,所有商品的售價換算匯率加上運費后都比國內便宜200元人民幣左右,那么既然價格中國比美國貴,售后應該比美國更好,但悲劇的開頭正式如此,同樣的產(chǎn)品在國內售價更高,但包換期卻更短。
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2006年,柯達“一國兩制”,歧視大陸消費者。從04年開始,柯達LS443出現(xiàn)同一種故障的產(chǎn)品越來越多,但柯達始終不承認是質量問題,用戶自發(fā)成立“維權聯(lián)盟”,在消協(xié)、質監(jiān)、工商部門投訴,均未成功……
而問題的激化來自于柯達對于LS443的臺灣用戶全額賠償,而僅給大陸用戶小部分賠償,不及臺灣用戶1/3,如此“一國兩制”,引發(fā)大陸用戶的聲討浪潮,并最終引發(fā)200名用戶聯(lián)名狀告柯達的局面,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柯達逃過了一劫,這種早已停產(chǎn)的產(chǎn)品,在中國現(xiàn)行行業(yè)規(guī)定中沒有明確的說明,相關部門無法可依。
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2007年,惠普DV系列機型包括2010(網(wǎng)購最低價1589元)年315晚會曝光V3000系列筆記本電腦大面積出現(xiàn)“雪花屏”問題,據(jù)稱是采用了三星LTN141w1-L04顯示屏導致,而這款顯示屏原本早就應該停產(chǎn),對此惠普至今沒有任何說法。
另外惠普DV系列筆記本電腦還存在“燒主板”的問題,Nvidia已經(jīng)承認了顯卡先天缺陷的問題,惠普也在短時間內提供了解決方案:免費維修并延長質保期,但請注意,這只是針對國外用戶。
既然是已知的產(chǎn)品先天缺陷,為何中國用戶不能得到應有的售后服務?雖然惠普聲稱提供的服務已經(jīng)高于國家標準,因為中國的三包中規(guī)定了整機保修一年,CPU、顯卡等主要部件兩年?但不僅要讓用戶質疑,在大面積出現(xiàn)同樣問題的情況下,在返修3次、5次甚至10次不得果后,是否有另外的說辭呢?
惠普:保修期內只能維修。
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2008年,夏普在國內銷售的頂級液晶電視52GX3被爆品質縮水。當年售價3萬元的電視,在日本、香港、中國大陸銷售的品質完全不同。這款52GX3在日本夏普官網(wǎng)頁面上標明倍速ASV標識(也就是俗稱的100/120Hz刷新技術)和2000:1的超高對比度,香港頁面上的52GX3也標明了100Hz/120Hz雙倍掃描圖像處理器和2000:1的對比度,而銷往中國大陸的則完全沒有標注這兩項內容。
事實上,夏普客服的工作人員也愿意在電話里面承認,“這款電視確實沒有倍速技術,對比度還不清楚。”
為何夏普銷往日本和香港的52GX3和銷往中國大陸的同型號產(chǎn)品不是一回事呢?同樣的產(chǎn)品,為何單單在中國縮水?同樣的產(chǎn)品中國消費者筆日本消費者在當時還要多掏5000元人民幣
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甚至一些在國外以服務著稱的公司,同樣也敢欺負中國客戶。DELL VOSTRO 1310鍵盤質量問題、DELLXPSM1330燒主板問題,三包法明文規(guī)定,同樣的問題維修2次未果,廠商需要向消費者更換新機,試問有多少客戶得到了DELL的換新服務?戴爾在國外的售后服務非常優(yōu)質,幾乎不多問顧客,就直接免費處理客戶反饋的問題,但為何在中國就會大打折扣?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列子不勝枚舉,還是那句話,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
當然,除了IT產(chǎn)業(yè),其他行業(yè)的國外巨鱷對待中國消費者的太多也是一樣,汽車行業(yè)的情況更嚴重!花更多的錢,只能換來一個更差的配置。側氣囊、ESP這些和司機生命息息相關的配件,在歐洲市場早已經(jīng)強制安裝,但在中國仍然被看成一種“奢侈”配件。全球剛剛爆發(fā)的豐田事件,是否能夠合理對待仍是一個未知數(shù)。
中國古有“民不與官斗,窮不與富斗”的諫言——中國消費者太善良了。如今的社會作為消費者,如果買到劣質產(chǎn)品大多數(shù)選擇忍氣吞聲,“大不了下次不買了”。巨鱷廠商們同樣也不怕,你不買有人買,14億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如此多的剛性需求,不愁養(yǎng)不過幾個企業(yè)。
中國消費者無法忍受同一件商品和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用戶不能享有同等的售后服務、中國消費者無法忍受同一件商品花更多的錢卻換來比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更差的品質、中國消費者無法忍受國外廠商巨鱷們對我們的“吶喊”置之不理。
為什么受歧視的總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