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DM專欄】臺積電發(fā)布采用TSV的三維LSI技術 有意在28nm以下工藝量產
臺灣臺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TSMC)公開了采用TSV(硅通孔)三維積層半導體芯片的LSI量產化措施(演講序號:2.1)。該公司采用TSV、再布線層以及微焊點(Microbump)等要素技術,制作了三維積層有半導體芯片和300mm晶圓的模塊,并評測了三維積層技術對元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響。臺積電有在28nm以下工藝量產三維LSI的意向:“我們以現(xiàn)有制造技術實現(xiàn)了三維LSI,該成果使我們朝著量產邁出了一大步”。如果快的話,很有可能在近1~2年內開始量產。
臺積電首先指出,作為三維LSI的量產課題,TSV技術、設計技術、測試方法以及熱量和機械強度的確保這四個方面是很重要的。其中,就此論文的主題TSV技術,介紹了在(1)TSV的形成,(2)晶圓的薄化和薄型晶圓的移送,(3)在硅晶圓兩面以低溫形成再布線層的技術,(4)微焊點的形成以及(5)晶圓和芯片的接合等核心技術上的措施。
例如,關于(1),臺積電介紹了具有平滑側壁的垂直貫通孔的開孔技術,以及抑制嵌入貫通孔的銅從孔的最上部泄漏到外面現(xiàn)象(Cu extrusion)的技術等。前者通過改良蝕刻方法而實現(xiàn)。通過改良貫通孔的形狀,抑制了銅經由高溫工藝從貫通孔向外部擴散的現(xiàn)象,TSV間的泄漏電流比原來降低了幾位數(shù)。
至于后者,臺積電在分析該現(xiàn)象如何依賴于鍍銅條件、晶粒(Grain)大小以及退火條件等基礎上,開發(fā)出了對策技術。據(jù)稱,在采取該對策之前,在300mm晶圓上集成的芯片,有20%由于從貫通孔漏出來的銅的影響,CMOS的布線層會受到損傷。該公司開發(fā)的技術通過改善鍍銅條件等,幾乎可以完全消除這種損傷。
臺積電此次用實際元器件評測了這些三維積層技術的有效性。具體為,采用TSV、再布線層以及微焊點等,在集成有40~28nm工藝CMOS的300mm晶圓上三維積層尺寸9mm×2.4mm的半導體芯片。制成的TSV間距為30μm,連接晶圓和芯片的微焊點的間距為40μm。這些要素技術均是以臺積電擁有的現(xiàn)有半導體制造技術實現(xiàn)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