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溫是供電企業(yè)設備運行單位掌握設備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由于設備運行單位管轄的線路長、設備多、測溫儀器少,再加上參與設備測溫的人員對線路設備的選擇隨意性較大等原因,使得測溫工作成效較低,每年由熱缺陷演變成的設備故障依舊很多。紅外測溫工作在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已不能達到科學合理的安排計劃,提高設備健康水平。因此,需要構建一個輔助篩選工具,實現測溫線路的實時監(jiān)控,能有效的篩選出高負荷運行的設備,及其設備高負荷運行的時段。
一、PI實時技術簡介
PI實時數據庫系統是美國OSI公司開發(fā)的商品化軟件應平臺,能以數據原形的方式在線存儲動態(tài)數據。也是浙江省電力公司實施“SG186”信息工程中綜合數據平臺建設的重點項目。目前我局PI數據庫存儲了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電能量采集系統、用電現場管理系統的數據,用戶利用PI客戶端工具,如Data link可在Excel中獲取實時及歷史數據。
二、現狀及問題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因缺少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持,紅外測溫工作中存在以下問題:
(1) 對測溫線路的選擇上存在盲目性,測溫人員往往憑借自己的經驗進行選線測溫,這樣的安排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2) 在測溫時間上通常選擇晚上七點至十點,均認為這個時段是線路設備運行在高負荷區(qū)段。這樣的安排對于居民生活用電較少的公用線路、錯峰線路等線路的設備測溫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如本單位乾元供電所目前10kV線路有74條,每條線路設備都進行測溫,其工作量很大,如果只是憑經驗測溫,往往會遺漏某些不良連接點,使得運行線路設備仍然存在隱患。因此若不依據實時負荷憑經驗測溫,既造成工作量大又得不到好的效果。
三、解決方案
針對以上問題,考慮到PI實時綜合平臺的優(yōu)勢,通過Data Link工具,獲得實時技術支持,實現線路負荷的時時監(jiān)控,達到測溫線路的選擇和測溫時段的確定。設計思路如下:
1.測溫線路的選擇
每條配電線路因導線型號、運行方式、線路絕緣水平等的差異,它的限額電流也不一樣。所以以線路的限額電流作為一個比較的標準,將線路的實時負荷電流與它的限額電流作一個比值。當這個比值在0~60% 之間時,認為線路負荷運行在正常水平,棒圖顏色為綠色;當比值達到60%~80%,線路負荷已超過經濟運行電流,棒圖顏色為黃色,應該對此線路表示關注,并優(yōu)先開展測溫工作;當比值在80%以上時、棒圖顏色為紅色,線路負荷電流已接近限額電流運行,該線路應盡快安排測溫工作。
同時還設置時段選擇功能,來確定線路在某一時段電流值超過限額電流的累積時間。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到洛舍變鳳凰577線在2010年10月30日零點到10月31日零點時間段內,實際電流超過60%限額電流的運行時間為832分鐘,對于這類超限時間較長的線路應及時安排測溫工作,如有多條線路的實際電流在限額電流60%以上運行,可按超限時間從多到少的順序安排測溫工作。
2.測溫時段的選擇
通過線路電流情況分析表確定出要測溫的線路,再借用昨日負荷曲線圖來初步判斷今天的線路負荷高峰時段,并盡量安排在這個時段對線路進行測溫。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到這條線路的高負荷時段為23點至次日8點,因此測溫工作時間一定得安排在早上8點以前進行,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3.對已發(fā)現未消缺的熱缺陷進行監(jiān)控管理
將未及時消缺處理的熱缺陷測溫時的時間、負荷電流、連接點發(fā)熱溫度、當時室外氣溫等記錄在熱缺陷表里,并自動比較實時電流與線路測得發(fā)熱時的電流的大小,一旦實時電流超過測量時電流,便對這些線路節(jié)點進行再次復測,以確定熱缺陷是否進一步嚴重。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到這第二條熱缺陷記錄的實時電流已經超過了當時測溫時的電流,為了防止設備熱缺陷進一步嚴重,運行單位便可再次安排復測。
四、結束語
從上述應用效果來看,利用PI數據庫實時數據,實現了線路實時負荷的監(jiān)控與篩選;借用昨日正常運行負荷來確定測溫當天的高負荷時段,修正了舊模式下選擇線路和測溫時段存在的弊端,大大提高了運行單位對線路設備健康狀況的準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