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年前回武漢,長時間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我改了簡歷才過了這道坎,這事并不光彩,我說出來的目的,不是為自己開脫,也不是讓人效仿,就是感到無奈,生存有時實在不易!”昨日,記者接到一位自稱范姓先生的電話,以下是他在電話中向記者講述的內(nèi)容實錄。
我今年33歲,從武漢一家高校碩士畢業(yè)后去了外地,回漢前,我是某企業(yè)區(qū)域市場策劃總監(jiān),薪水不菲。可我還是想回武漢,這些年,父母年紀大了,跟女友聚少離多,到了這個年齡,越來越不喜歡孤身在外漂泊。
婚期已定,起初我請求調(diào)派到武漢附近區(qū)域,可職位飽和,于是,我就辭了職。當時躊躇滿志,以為以本人資歷和能力,另謀高就不是難事。如期完婚之后,我開始著手找工作。
將近三個月的求職,現(xiàn)在想來,都有點“傷”。“從頭再來”,說起來容易,可耗不起時間,拉不下面子,你不可能跟那些剛畢業(yè)的小年輕站在一個起點上。
我以前做的是機械設備行業(yè),不少市場案例得到極高評價,何況公司也有一定名氣,主考官們往往對我辭職原因很感興趣,像記者般層層追問。接著我談市場運作,或成功案例,但還是屢屢受挫。
談不攏的原因除了薪水、職位的原因,更多是所謂“行業(yè)不對口”。“對不起,您之前從事的行業(yè),跟我們還是有一定跨度的……”這是我常聽到的話,我知道他們要“兌現(xiàn)”的,可市場操作規(guī)律都有其共通之處,只要不是技術研發(fā),不至于隔行如隔山。
有一次,我前往某知名公司應聘,沒想到主考官是我以前認識的一個老客戶,寒暄之后他請我吃飯,意味深長地說:“以我們的關系和對你的了解,你想進公司完全可以,但實話說,這里沒你想象中那么好……”朋友說,很顯然,我進了公司,對他是種威脅,這關系處理起來并不妙。我在“高不成低不就”中繼續(xù)苦悶。
來現(xiàn)在公司應聘前,朋友提醒我“適當變通”。我改了簡歷,寫了外地一家本行業(yè)公司的名字,他又給我?guī)讉€書面案例,我花了一周時間,日夜“惡補”。
面試很順利,最終定奪的三人中,我被留下來,因為我有“行業(yè)經(jīng)驗”。如今,在公司里我如魚得水,我不知道,如果當時不改簡歷,是不是也會被婉拒,也好在公司并沒深究,但這始終是心中的“隱痛”,我只有用成績,來不斷證實和積累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