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酷暑難耐。然而正是這樣的盛夏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卻在熱火朝天地舉行??粗鴮W子們一個個身穿志愿服裝,手扛大旗,神采飛揚地奔赴實踐地點的時候,筆者不禁思索到一個沉重的話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到底能帶來什么。
社會主義高校辦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達到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因此,各高校紛紛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以期望通過開展此項活動達到在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服務社會的目的。我們不否認,大學生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起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但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暑期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來講是一個很好的自我鍛煉與自我提升的機會。然而有很多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更多的 是把它看成了一次“觀光旅游”。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許多地方,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向群眾發(fā)一些宣傳性的傳單之后便匆匆返回。這樣,對大學生而言無疑是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一則是時間太短。許多事情只有接觸的久,才能體驗的深,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搞一、兩天便匆匆返回,試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怎么入虎穴;二是工作不深入。許多社會實踐只是在大方向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而沒有深入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生活,把黨的政策與當前農村生活結合起來進行宣傳。
另一方面,對廣大農民來講,大學生是一個擁有著教高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團體,他們渴望與這樣的群體交往,但對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目的、實質,卻不明就里。因此,針對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很多農民只是感到新鮮、好奇而圍上來湊個熱鬧,并不知道這會對自己有所幫助。此外,大學生的知識積淀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達到適應社會方方面面的需求,針對農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不能完整地予以回答,即使能完整地回答,由于大學生畢竟不是有關領導部門,回答過后,往往“水過地皮干”,并不能對一些現(xiàn)象改變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三下鄉(xiāng)”對農民來講收效甚微。
任何事情在它存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當然,大學生社會實踐也不例外,不過,活動既然開展了,就要很好地搞下去,至于開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則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對學校而言,在活動之前要做好周密的活動計劃,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對廣大學生而言,則要高度重視這項活動,為活動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對政府部門而言,一方面要向廣大農民宣傳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的實質,另已方面要做好協(xié)調工作,幫助解決大學生“三下鄉(xiāng)”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有些問題。
也許只有這樣,大學生社會實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就這個活動本身而言的確是奔著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服務社會而來的,但在操作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大學生社會實踐如果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不如回家去避暑,頂著那樣三十七、八度的酷熱,卻沒有收到一點實質性的效果,何必還要做下去呢。正所謂“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我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大學生社會實踐能“不做則已,一做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