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7月以來,俞新河(化名)一直在為工作東奔西走。這位畢業(yè)于美國名校的MBA用“比較困惑”概括了過去兩個多月來的求職經歷。有這樣經歷的海歸們并不是少數(shù)。
據統(tǒng)計,從1978年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58萬多人出國留學,回國的達到15萬多人,超過了中國從1847年到1978年131年間留學人員的總和。據人事部門介紹,近十年留學回國人員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2002年回國的留學生達到了1.8萬人,2003年還會更多,這無疑會
加劇人才市場的競爭。據報道,去年僅上海就有7000名“海歸”沒有找到工作?!昂w”找工作到底難在哪?“海歸”、用人單位和專家各方怎么看這個問題呢?
“海歸”
現(xiàn)實讓我必須降低期望值
俞新河1995年畢業(yè)于外交學院,后進入某國家機關從事外事工作,6年來,足跡遍布20多個國家。為了更好的發(fā)展,2001年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進入在美國排名前20位的喬治城大學學習MBA。2003年6月他回國時,除了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文憑外,還欠著幾萬美元的貸款。俞新河說:“我以后每個月要還300多美元,相當于3000多元人民幣,掙人民幣還美元,這要持續(xù)10多年。”于是,開始找工作時,他就把目標定為“月薪兩萬元以上的外資金融或投資行業(yè)”。俞定這樣的目標有著充分的理由:一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一些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朋友都拿到了這個月薪;三是出身名校,拿高薪也合乎情理。
但是,他幾乎沒有得到這樣公司的面試機會?!爱敃r真有心灰意冷的感覺。”一個月后,工作仍然沒有眉目的俞進行了反思:“目前整個就業(yè)市場不景氣,自己又沒有外企工作經驗,太高的薪水要求,用人單位當然無法滿足?!?
他開始降低期望值,心態(tài)也漸漸平和。終于,到了9月份,在經過層層面試和考核后,他進入了北京某出版集團,從事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國際合作,而這正是他的特長。俞新河告訴記者:“月薪肯定要低于兩萬元,更重要的是我有了施展才能的舞臺。”
回顧曲折的求職歷程,他說自己經歷了一個從躊躇滿志,到心灰意冷,再到重整旗鼓的過程。在他看來,大多數(shù)的“海歸”們都會這樣,找到工作只是時間問題,只要能擺正位置,切合實際。
求職
中國的發(fā)展機會比美國多得多
“海歸”們求職越來越難,但是,他們?yōu)槭裁催€紛紛選擇回國呢?
俞新河說:“只有中國才是我們的家,在美國永遠是邊緣人,而且中國發(fā)展的機會比美國多得多?!庇嵝潞拥呐牙栊?化名)告訴記者,其實在美國的留學生中,不愿回來的人極少。黎欣是在某國家機關擔任副處長職位時,以全額獎學金的成績留學美國的。回國后,“要花很多精力來處理人際關系”,這讓她很頭疼,但是黎欣感覺到中國很多舊有的體制正在轉變,發(fā)展的機會越來越多,創(chuàng)業(yè)的環(huán)境也在好轉,因此她不后悔。而且,留美經歷有助于她深入、準確地比較中美差距,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世界,回國后更有用武之地。對此她還做了一個獨到的比喻:“我把出國和回國的這一過程看成是龍入大海?!?[!--empirenews.page--]
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即將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yè)的王德全也表示自己肯定要回來。
出國前王德全是微軟公司(遠東區(qū))法律事務部的負責人和新聞發(fā)言人,2000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隨后又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說:“以我的從業(yè)經歷和教育背景要在美國做一個律師并不難,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中國有這么多的機會和變化,我怎么能甘心在美國做一個旁觀者呢?而且,與以前相比,“海歸”的聲音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傾聽和接受,并逐漸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我也希望能用在美國所學的先進的立法理念和知識推進中國的立法改革?!?
用人單位
公司慎重選人,不偏重“海歸”
外企是“海歸”們求職的重點,但是三井物業(yè)(中國)有限公司業(yè)務副總經理王維嶺卻明確表示:公司在招收新員工時不會排斥,也不會偏重“海歸”,而會比較慎重地選擇。他說,企業(yè)選用“海歸”的成本和風險都比較大,其一,國內的專業(yè)人才很多,不難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而且和“海歸”相比,他們更熟悉國內的體制、企業(yè)的文化背景,知識的針對性也比較強。其二,近年來出國歸來的人當中,有一部分人的功底還沒有本土人才扎實。他們在國內連大學都沒上,就交錢直接去了國外,實際工作能力也不行。其三,“海歸”自我感覺很好,要求高薪,帶來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也增加了企業(yè)用人的風險,再加之對那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歸”們,也難以進行判斷和評估,因而使用本土人才更加放心。
王總說,很多“海歸”沒有擺脫舊觀念,認為出國后身價就會提高,而國內卻不這么看,這也許是“海歸”們找工作難的原因之一?!霸滦絻扇f元,在我們公司的中方雇員中,還沒有人能拿到這個數(shù)字,即使是1萬月薪的人也不多?!蓖蹩傉J為,公司會根據工作的特點、內容來聘用人才,能用大學生做的就不會用碩士、博士,“海歸”也不例外。
專家
“海歸”身價下跌符合市場規(guī)律
對于“海歸”求職趨難、身價貶值的現(xiàn)狀,中國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車偉說:“這很正常,也是好事,說明用人單位更理智了,可供選擇的人才更多了?!彼f,以前人才很缺乏,回國的人也少,身價很高,這刺激了大批的人出國留學?,F(xiàn)在回來的人多了,身價自然就會下來,這符合市場發(fā)展的規(guī)律。另外,國內也在加大力度培養(yǎng)人才,本土人才已越來越多地學習到了國外的先進理念和知識。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章侃博士也認為,國內教育在逐漸與國際接軌,本土人才對“海歸”的可替代性越來越強,這增加了“海歸”找工作的難度。
那么,要面對一個與心理期望差別很大的用人市場,躊躇滿志的“海歸”們應該怎么辦呢?
“一要擺正位置,實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優(yōu)勢,調整好符合市場需求的心理預期?!闭沦┙ㄗh說,有關研究表明,謀取經濟利益的動機強弱與工作業(yè)績、積極的工作行為沒有直接的關系,而重視在工作中發(fā)展自身能力、希望贏得較高的聲譽、社會的尊重以及職業(yè)生涯的不斷發(fā)展,則與業(yè)績和積極的工作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二要正確認識文化的差異,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痹趪夂苷5男袨榈搅藝鴥瓤赡芫蜁屓丝床粦T。有些“海歸”總以為自己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而實際上文化的變革比較艱難,首先你要能融入這種文化,然后才有產生影響的可能。
張車偉認為,求職難是相對的,如果降低期望值,他們還是有優(yōu)勢的。他說用人單位很看重留學生在國外的工作經驗,因此畢業(yè)了不必急于回國,能在海外多干幾年,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后,回國找工作不會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