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肯定是有好處的。在標準智商測試、也就是IQ測試中表現優(yōu)異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學習與工作中達到卓越的成就。這些人通常壽命也更長,身體更健康,同時也更少經歷負面的人生大事件,例如破產——雖然此中原因仍未可知。
但現在,我們有一則壞消息要告訴所有位于智商正態(tài)分布曲線最右端的聰明人了。在剛剛發(fā)布于Intelligence期刊的一篇文章里,匹茲學院的研究者Ruth Karpinski和她的同事們給部分門薩會員用電子郵件發(fā)了一份調查問卷,詢問了他們在心理和生理疾病方面的患病情況。作為一個“高智商協(xié)會”,門薩要求所有會員智商都在頂尖的2%以內。對于大部分智商測試來說,這意味著要取得132以上的得分(正常人群的平均得分在100左右)。而這份面向門薩高智商會員的調查發(fā)現,聰明的他們更易罹患一系列嚴重的疾病。
這份調查涵蓋了心境障礙(包括抑郁癥、心境惡劣和躁郁癥)、焦慮性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和強迫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自閉癥。同時它也包括了環(huán)境過敏,哮喘和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被試們要填寫他們是否被正式診斷為了這些疾病,以及是否懷疑自己正在受這些疾病的侵蝕。發(fā)出的調查問卷達到了近75%的返還率,Karpinski和她的同事們將得到的3715份數據里各類疾病的患病率與全美平均值作了對比。
門薩會員們和普通人群相比,最大的差異體現在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方面。超過四分之一(26.7%)的門薩成員被正式診斷為心境障礙里的某一種,還有20%被診斷為焦慮障礙——這兩項均遠超10%的全美平均值。其他疾病的區(qū)別要小一些,但仍然存在統(tǒng)計學和實際意義上的差異。環(huán)境過敏的發(fā)生率是國家均值的三倍(33% 對比 11%)。
Karpinski和同事們提出了一種過亢大腦/過亢身體理論(Hyper brain/hyper body theory),來解釋他們這次的實驗發(fā)現。這個理論認為,超高智商除了眾所周知的這些優(yōu)勢之外,還跟心理和生理的“過度亢奮”(Overexcitabilities/OEs)有緊密的關聯。“過度亢奮”是一個由波蘭精神病醫(yī)師和心理學家Kazimierz Dbrowski在196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通常是對環(huán)境中威脅或冒犯產生的強烈反應。這包括從發(fā)出驚叫到與別人沖突的一系列行為。
心理學上的過亢表現包括高度的焦慮和思維反芻傾向,而生理上的過亢來自于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根據過亢大腦/過亢身體理論,這兩種過亢反應在高智商的人群里尤為普遍。這兩種反應還會互相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心理生理雙重障礙。比如說,一個高智商的人或許會過度分析公司老板對自己的一句不滿之言,想象出一系列負面后果,從而觸發(fā)身體對壓力的反應系統(tǒng),讓自己更加焦慮——而對于一個智商不那么高的人來說,他壓根就不會想到這些事。
當然,我們也應該謹慎解讀這項研究的結果,因為這些數據目前只呈現相關性。僅僅發(fā)現高智商人群樣本里某個疾病的發(fā)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并不能證明是高智商誘發(fā)了這些疾病。或許加入門薩的人們在其他方面天生就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說,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們或許在運動和社交方面花費的時間低于平均值,但是經證實,這兩樣事都是對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廣泛益處的。
不管怎樣,對于智商和健康之間關聯的研究,Karpinski團隊的發(fā)現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智商和健康之間的關聯反映了“基因多效性”,也就是同一個基因控制著看似毫無關系的不同特征。已經有一些證據能證明智商和健康之間的基因多效性了。在2015年的一個研究中,Rosalind Arden和她的同事們就提出智商和壽命直接的關聯主要由基因控制的結論。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次的研究或許最終會為改善人類的身心健康做出貢獻。如果過度亢奮被證實是智商-健康之間的關聯機制的話,那未來就可以針對這種無益焦慮反應進行干預治療,幫助人類走上更快樂、更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