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也好,不信也好,目前每一臺iPhone、iPad和iPod touch的處理器都來自三星。假設庫克不想永遠依賴于三星——這家他聲稱侵犯了蘋果專利,并在迅速搶奪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公司,他有哪些可能的選擇?
蘋果目前的iPhone和iPad所使用的處理器由蘋果自行設計,然后再交由三星制造。但要更換供應商并不容易。不管怎樣,將這項業(yè)務交給一個新代工廠等于重頭再來一遍。這最少需要12到18個月的時間,花費數(shù)十億美元,而且在2014年之前還生產不出可以上市的芯片。建一家新工廠至少需要10至30億美元。2010年,臺積電在臺灣中部建設一家大型芯片代工廠的預算為93億美元。
如果蘋果真要換供應商的話,誰有可能攬下這筆生意呢?RBC資本的Amit Daryanani列舉了四家可能的公司。
英特爾:它有三個代工業(yè)務的大客戶,包括Achronix, Tabula和Netronome。英特爾目前的22納米工藝芯片,相比蘋果基于ARM架構的32納片工藝芯片,領先ARM1.5代。這一差距到2014年英特爾轉入14納米級工藝時會進一步被拉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英特成為蘋果處理器供應商后,它可能會淡化自己在移動業(yè)務方面的野心。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蘋果采用英特爾的 x86芯片。
臺積電:RBC資本的分析師認為,蘋果可能在2014年開始通過臺積電的工廠來制造芯片,到時臺積電會轉入20納米級生產工藝。如果臺積電開始為蘋果生產處理器,它可能會增加10至30億美元的潛在資本支出。當然,蘋果也可能會與臺積電聯(lián)合投資,以減輕其資本支出負擔。蘋果與多家其他供應商都有類似的聯(lián)合投資。
GlobalFoundries:這家由AMD代工業(yè)務分拆后組建的代工廠,也可能為蘋果生產處理器。它目前已與ARM合作制造基于ARM架構的芯片。蘋果可能與其聯(lián)合投資專用代工廠。
Go Vertical:這家公司贏得訂單的可能性較低,但蘋果有可能利用其進行垂直化擴張,建設自有工廠。不過這有違蘋果重設計、輕制造的商業(y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