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巨頭的手機發(fā)售之際被拆解是必經(jīng)的“命運”,BOM
(物料)
成本被曝光也是難免的,iPhone 12也沒有躲過這樣的命運。
日前,日本研究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對iPhone12和iPhone 12 Pro進行拆解分析。經(jīng)過分析,他們認為
iPhone 12物料成本為373美元,折合人民幣為2454元,iPhone 12 Pro的物料成本則為406美元,折合人民幣是2671元。
具體來說,三星OLED屏幕和驅(qū)動芯片是70美元
(461元)
,蘋果A14處理器為40美元
(263元)
,SK海力士DRAM內(nèi)存和三星閃存是32美元
(211元)
,索尼CMOS為8美元
(53元)
,村田和太陽誘電電容器數(shù)美元左右。
其中韓國零部件占比26.8%,歐洲零部件占比21.9%,美國零部件占比21.9%,中國大陸和臺灣零部件占比15.7%,日本零部件占比13.6%。
其實,從BOM成本看并沒有什么問題,不過要知道,從蘋果的定價來說,iPhone 12的起步價是799美元
(5256元)
,iPhone 12 Pro是999美元
(6572元)
,
兩者相差高達200美元
(1316元)
,但其中兩款產(chǎn)品物料成本相差僅33美元
(217元)
。
在除去物料成本后,iPhone 12剩余的價格是426美元
(2803元)
,iPhone 12 Pro則為593美元
(3901元)
。
即使
去除物料成本后仍然相差167美元
(1099元)
,因此這就引發(fā)了爭議。
反觀,iPhone 12國行的價格是6299元
(64GB)
、6799元
(128GB)
和7599元
(256GB)
;iPhone 12 Pro國行的價格是8499元
(128GB)
,9299元
(256GB)
,11099元
(512GB)
;iPhone 12 Pro Max國行的價格是9299元
(128GB)
,10099元
(256GB)
,11899元
(512GB)
。
另一家分析機構Techsights也對一臺iPhone 12 Pro 512GB進行了一輪拆解和估算,根據(jù)他們的估算,物料成本大約為514美元
(3380元)
,相對來說更高一些,不過溢價也非常多。
而去年Techsights拆解的一臺iPhone 11 Pro的物料成本約為469美元
(3085元)
,與iPhone 12 Pro相差45美元
(296元)
。這是因為iPhone 12不僅擁有5G外掛基帶,處理器也是5nm工藝的A14處理器。
與此同時,iPhone 11 Pro Max
(512GB版本)
的BOM物料成本為490.5美元,約合人民幣3493元,不到其國行版定價12699元的1/3。
有媒體曝出新聞后評論表示,每賣出去一臺iPhone 12 Pro,蘋果就賺了將近4000元,iPhone 12相當于賺了2803元。
蘋果作為手機巨頭,一直沒有逃過被拆解的命運。上半年,iPhone推出的iPhone SE一經(jīng)發(fā)售就“賣瘋了”。
有分析機構拆解新款iPhone SE之后發(fā)現(xiàn),這款新機的 BOM 成本不會超過 1500 元,而其售價3299元相比這個成本價,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
因此,供應鏈消息人士認為,按照蘋果毛利一般保持在20%左右的慣例,這款手機還有持續(xù)降價的可能,以便蘋果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之后,國內(nèi)電商各種平臺的大促下,的確iPhone SE的價格不斷刷新“下限”,讓人直呼“真香”。
除了蘋果,小米也沒能逃過被拆的命運,據(jù)分析機構techinsights拆解分析爆料,小米10
(12GB+256GB,頂配版)
,其物料成本BOM
(Bill of Material)
價值約合440美元
(約為3088元人民幣)
。
但是這個結果不由得讓網(wǎng)友表示雷軍之前說的“交朋友”是騙人的,因為3088的成本下,售價為4699元。
實際上,BOM成本反應的僅僅是一部分成本,成本還包括:元器件采購費用、各種稅、代工廠加工費、生產(chǎn)損耗、研發(fā)費、售后、銷售費用、高通專利費、公司運營成本等方面。
之前雷軍就專門發(fā)出長圖澄清,所以僅靠BOM成本并說不通。
雷軍強調(diào),做高端旗艦機的投入非常大,小米10賣3999元是真的交朋友。
經(jīng)過對比,iPhone 12的物料成本占比大約46.7%,iPhone 12 Pro的物料成本占比大約40.6%,小米10的物料成本占比大約65.7%。相比來說,小米的確在性價比上要高得多。
一款手機風風光光被推出的背后,是巨額的投資。
余承東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華為Mate40系列的研發(fā)時長達3年之久,投入資金5.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7億元,而且這37億的研發(fā)費用中并不包含5nm麒麟9000芯片。
反觀整個市場,其實蘋果的毛利率一直都很高,歷史上基本一直保持40%左右,三星次之,大約是17%。雷軍曾表示,小米毛利率一直保持在8%-9%。
筆者認為,高端旗艦機,
一般前期成本包括研發(fā)、采購、生產(chǎn)損耗、專利費、增值稅等要遠高于物料成本,所以單純從BOM上看溢價過高是正常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市場定價一直也是一場博弈,高端定位的產(chǎn)品一向都是利用高價格進行包裝,從心理學上來講低價會給人品質(zhì)下降的錯覺。高端產(chǎn)品一般在下一代產(chǎn)品出現(xiàn)后,價格會雪崩式的大幅下降,這是前期成本回收的信號。
良好生態(tài)和口碑,的確可以讓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相應的產(chǎn)品。你怎么看待手機廠商的定價?
-END-
|?整理文章為傳播相關技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1】華為曬鳳凰引擎:或為自研GPU做準備!
【2】華為兩大業(yè)務整合!余承東全盤負責
【3】京東方超高清AMQLED取得重大突破
【4】特朗普再下狠手禁31家企業(yè)!TikTok卻迎來好消息?
【5】趕上業(yè)界最先進水準!中芯國際14nm立功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21ic獲得授權后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