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下棋可編程,但想跟人類搶飯碗,還差了這些技能!
人工智能已經(jīng)深入到了人們日常生活里。百度的人工智能小度已實現(xiàn)對于籃球比賽的解說;阿里的城市大腦正在幫助城市“指揮交通”;而騰訊的騰訊云正在深度學習各類知識。幾乎各行各業(yè)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
那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的工作?這個話題整個社會都在討論。針對這個問題,日本經(jīng)濟新聞和英國金融時報做了一項共同研究調查,最后給出的結論是:在調查的820種職業(yè)、2,069項業(yè)務(工作)中,有34%(710項)的工作機器人可以替代。
這個結論讓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取代,而實際上,機器人能代替的大部分是簡單重復的簡單工作。高級的人工智能能代替的也是計算和數(shù)據(jù)類的項目,需要決策以及想像力的工作,機器人還是所難以勝任的。那么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代替的呢?
外科醫(yī)生
雖然人工智能已經(jīng)涉及醫(yī)學領域,但這也是輔助人類的。像手術這類精細又需要臨床經(jīng)驗的工作,人工智能是不能勝任的。目前來說,沒人敢讓人工智能上手術臺主導一臺手術。每個人的人體構造不一樣,就是同一種疾病也可能因為不同的體質需要不同的手術方案,而這些,都需要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外科醫(yī)生來做判斷,人工智能顯然不能做到這點。
心理咨詢師
近幾年社會壓力大,心理疾病也越發(fā)常見。之前的抑郁癥,還有比較常見的社交恐懼癥,都是心理疾病的范疇。而這些人工智能是沒辦法涉及的。畢竟你沒辦法想象一個沒有心的機器人能理解你的心情。或許它能判斷你有情緒波動,但是無法解釋這波動的原因,以及解決方式,所以這項工作還是交給人類來做吧。
政法人員
前面說到過,人工智能無法從事主觀判斷的工作,所以政法人員的工作就與人工智能無緣了。你能想象人工智能在《人民的名義》里,和達康書記、育良那樣打官腔?大概它只能站在那里當擺件吧。從政不行,從法也不能。律師這個行業(yè),雖然需要牢記大量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如何在法律上尋找文字漏洞幫助辯護人勝訴,這個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應該很難。
多媒體工作者
這里說的多媒體工作者是說的幕后工作人員,像是前期拍攝,后期剪輯之類。當然,臺前的娛樂明星們應該也是替代不了的,不過幕后的工作人員工作是更不可替代的。所有的特效剪輯,還有前期拍攝,都是需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而最終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片子,是人們對美的表達。人們眼中的美,人工智能是沒辦法理解的。
幼兒園老師
幼兒時期可以說是人們成長的最關鍵階段。幼兒園老師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人工智能在傳道受業(yè)解惑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它可以在題庫里找到理科問題的答案,但是卻不能回答文科關于馬哲的見解,更不能幫忙帶小孩。而且,小孩子的思維本身就沒有發(fā)展成熟,想象更是天馬行空。對著天天問十萬個為什么的小朋友,大概在小孩奔潰之前人工智能自己就先崩潰了吧。
從這些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工作來看,需要技術經(jīng)驗、擁有創(chuàng)作想象力的工作可替代性是極小的。所以不用擔心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畢竟,人工智能是輔助人類工作進步的,而不是來搶飯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