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的春季發(fā)布會上,華為除了帶來了國行版華為 P20 系列,還更新了旗下的智能手表產品線,推出了 HUAWEI Watch 2 2018 版(以下簡稱 HUAWEI Watch 2)。相比前一代,HUAWEI Watch 2 2018 版發(fā)生了以下改變:
處理器由高通 MSW8909W 升級為高通驍龍 2100 四核處理器;
支持 eSIM 的同時砍掉了 nano SIM 卡槽;
目前 eSIM 版僅有碳晶黑(黑配熒光綠)一個配色;
在 HUAWEI Watch 2 中最重大的升級是內置了 eSIM 技術。相比前一代的實體 SIM 卡槽,eSIM 帶來的一號雙端功能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自己平時主要的通訊都只在一張電話卡上,雖然有第二張卡,但也只是用來充當流量卡。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說,顯然 eSIM 帶來的一號雙端功能更加適合自己。但退一步講,HUAWEI Watch 2 上也支持 eSIM 獨立號碼,也就是說你能夠為手表開通一個獨立的號碼。
丟掉手機,用手表來打電話吧
在 HUAWEI Watch 2 上開通 eSIM 的步驟有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線上開通需要在「華為穿戴」和「聯(lián)通營業(yè)廳」app 中操作。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 eSIM 功能(包括一號雙端和獨立號碼)僅支持號碼歸屬地為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鄭州、武漢、長沙的聯(lián)通用戶,其他城市或者其他運營商的用戶只能暫且等一等啦。
拿到 HUAWEI Watch 2 后我就迅速為其開通了一號雙端功能,并首先測試了通話質量。從體驗測試結果來看,HUAWEI Watch 2 一號雙端的通話信號、通話清晰度等和手機幾乎無差異,而且由于表身搭載了麥克風和揚聲器,所以在某些場景之下你可以直接在用手表上接聽電話。
但我為什么刻意強調某些場景?首先,受限于特殊的構造,手表上的通話全程都是外放,這里請想象一下你在公共場所中用手機開啟免提模式和女(男)朋友煲電話粥(正常人應該都不會這樣做吧?);其次,受限于手表的佩戴方式,到了一些嘈雜的環(huán)境之下,你需要一直將手表舉到耳邊或者嘴邊才能聽清或者說清通話內容,而這個動作顯然在路人眼中會顯得十分滑稽。
所以在 HUAWEI Watch 2 上撥打電話的正確姿勢是搭配藍牙耳機,不僅體驗更好而且姿勢也更加優(yōu)雅。
eSIM 除了帶來一號雙端功能之外,隨之而來的是手表的續(xù)航更加吃緊。在配合藍牙、Wi-Fi 等連接方式的情況下,HIUAWEI Watch 2 在我一天的輕度使用下,晚上回到家一般剩下 55% 左右的電量。但在單獨使用移動網絡的情況下,電量會掉到 25% 左右。所以如果你對于手表的續(xù)航十分敏感,那么當手機在身邊的情況下,建議打開手機藍牙來避免手表一直處于移動網絡狀態(tài)下,將對續(xù)航有很大的提升。好在 HUAWEI Watch 的充電效率還算不錯,10% 到 100% 的充電過程僅需要 1 小時 10 分鐘左右。
去年得益于 Apple Watch 3 將 eSIM 技術帶入大眾的視野,今年開始我們看到了更多的 Android 智能手表跟進了這一技術,這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畢竟只要這項技術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拒絕投入它的懷抱呢?
智能手表該有的功能,HUAWEI Watch 2 也一個不落
在外觀上,2018 版 HUAWEI Watch 2 延續(xù)了前一代的機身設計,48.9 &TImes; 45 &TImes; 12.6mm 的三圍和 57g 的機身重量組合,戴在手上的負擔不算重,而且相比于一些方形表盤的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2 一直以來的圓形表盤使得自身更加符合一塊表的氣質。除此之外,表冠和可更換式表帶也沒有在 HUAWEI Watch 2 上缺席。
在交互上,HUAWEI Watch 2 依靠表身的兩顆實體按鍵 + 觸摸屏來完成,其中位于右上方的按鍵的功能為主界面/應用,右下方按鈕的功能為應用快捷啟動,可自定義快捷啟動應用。以自己為例,我根據(jù)平時的使用習慣,將其設置為快速啟動支付寶,這樣就免去了每次都要進入手表中開啟程序的繁瑣步驟。
作為一款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2 支持睡眠監(jiān)測、連續(xù)心率檢測、運動指導評估等功能,其中在運動功能上提供了戶外跑、室內跑、燃脂跑、耐力跑、步行、騎行、室內單車、自由訓練八種運動項目,并在運動過程中記錄距離、速度、爬高、熱量、心率等數(shù)據(jù),這些也是目前主流智能手表中常見的配置了。
拿我常進行的室外跑來說,運動過程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還算準確,沒有出現(xiàn)偏差得特別多的情況,而且手表內置的 GPS 能夠繪制軌跡地圖也是一個不錯的功能。但另一方面,不支持游泳和滑雪就比較遺憾了,畢竟隨著夏天的到來,游泳項目可能會成為多數(shù)人的運動選擇。
除了運動,在體驗 HUAWEI Watch 2 的過程中我常用的功能還有 NFC 支付功能。通過 HUAWEI Pay 開通公交卡之后,在通過地鐵閘機時刷手表確實十分便利,甚至有一種用了就再也不想用會實體公交卡的感覺。而在支付方式上,HUAWEI Pay 當然缺少不了,手表靠近 POS 機就可以完成付款。
但自己更常用的還是支付寶掃碼付款(微信付款需要手機配合操作),因為并不是每個商戶都有 POS 機,對比之下,支付寶掃碼付款的實用性就強了許多。而我為什么對手表支付這么情有獨鐘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不是一個手機不離手的使用者,每次手機都會丟進包里或者放在口袋中,所以每次要用手機支付時都免不了翻箱倒柜,相比之下,手表就戴在手上,想要支付或者刷公交稍微提起手就能夠輕易完成。
便利性是體驗了智能手表之后自己最大的感受。雖然目前智能手表還很難做到取代手機,但在一些方面上前者很好的補充了后者的自身缺陷,特別是 eSIM 技術的鋪開更是讓智能手表的功能性得到更好的呈現(xiàn),所以我更愿意將智能手表視為完善手機體驗的輔助設備,兩者是一種 1+1>2 的存在。
但相比于 Apple Watch,Android Watch 在國內特殊的情況到了今天仍然在影響著手表的體驗。就拿 HUAWEI Watch 2 上的語音助手來說,國內上市的 Android Watch 將 Google Assistant 替換成出門問問,而語音識別速度和準確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 HUAWEI Watch 2 上通過語音助手輸入內容往往需要在話說出的 7-8 秒后才能轉換成文字,另外在手表上用那小得可憐的屏幕來手動輸入文字的效率也同樣的低,所以在智能手表上我會盡量避免進行文字輸入,如果非要回復內容,相比之下我寧愿從包中掏出手機來完成。
自從 Apple Watch 將 eSIM 技術帶入大眾視野以來,就出現(xiàn)了許多智能手表將取代手機的言論。但至少從現(xiàn)階段來看,這種情況很難成為現(xiàn)實。暫且不說手表的續(xù)航和屏幕尺寸的短板,語音識別效率和應用生態(tài)也是一道很難邁過去的坎兒。但也不是說一棍子打死智能手表,就像我在前面說道的那樣,智能手表和手機之間依然是互補的關系,兩者是一種 1+1>2 的存在。(數(shù)字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