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對著被AI顛覆革新的世界時,人們或許會懷念“機器還沒進化成機器人”的簡單年代。
9月17日,在上海西岸舉辦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被稱為繼“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后又一重量級規(guī)格的盛典:國家領導人的致信祝賀、BAT的掌舵者出席發(fā)言、國內外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為座上嘉賓……
這一切預示著人工智能的宏圖正式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鋪展而開,AI潮流將奔騰向前,浸潤萬物。
我們進入了全面擁抱AI的新時代。
去年,谷歌的AlphaGo戰(zhàn)勝了人類頂尖圍棋高手柯潔。賽后,柯潔低頭擦淚的舉動讓世人震驚:人工智能的步伐已走到人類面前,這種飛速發(fā)展的背后不僅僅是計算能力的原因,最核心的是深度學習算法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了大規(guī)模的實用階段。
沒有誰比BAT這三只“猛虎”更快地嗅到了這一勢頭。
百度是BAT巨頭中最先入場人工智能的公司。
2012年,百度就已成立深度研究院,發(fā)布語音產品;2013年開放平臺已經上線,并于2016年全面轉向人工智能,李彥宏幾乎所有的公眾演說都只有一個核心主題——“All In AI”。
阿里 AI Labs 在2016年建立起來,目標很明確地直奔研發(fā)消費級AI產品而去,在剛過去的云棲大會上更是宣布了 5 件大事:大腦升級、造機器人、造無人車、修路,以及開酒店,旨在依靠阿里的 AliGenie 人工智能系統(tǒng)升級,將助力機器人研發(fā)、自動駕駛新能源車、開未來酒店,最終讓智能機器人來提供全新的場景服務。
騰訊入局最晚,但依據強大的用戶流量形成的大數(shù)據優(yōu)勢,在人工智能的研發(fā)上發(fā)展迅速,內部已有超過4個團隊在進行AI研發(fā)。
騰訊AI Lab 的重點是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的結合,為騰訊其他事業(yè)群提供AI 底層技術支持,宣稱要打造全面 AI 能力,Make AI Everywhere,讓真正的人工智能未來無處不在。
在BAT之外,新入局者也不甘示弱。
剛攜小米上市的雷軍說,小米在兩年前就決定將人工智能作為公司最重要的戰(zhàn)略,小米發(fā)展AI的優(yōu)勢在于擁有海量的用戶群、設備數(shù)據,選擇的突破口就是IoT。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小米已經連接了1.15億臺消費類的IoT設備,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類的IoT的平臺。在他看來,隨著5G時代到來,IoT設備的將比移動時代再增長一個數(shù)量級。
在IoT領域,AI的智能助理將是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AI的智能助理實際上是一個智能的問答系統(tǒng),用戶可以智能交流、智能溝通、智能處理。小米在兩年前推出了智能助理產品——小愛。截至上月,小愛的月活躍已經突破了三千萬人。
此外,華為也已經蓄勢待發(fā)了。
據今天消息稱,外媒此前曝光的華為秘密行動“達芬奇計劃(也叫D計劃)”即將于10月10日落地——每年投入10億美元的華為AI芯片有望10月問世,同時推出跨終端、私有云、公有云等平臺的AI算法模型一整套部署方案。
據聞華為AI芯片能夠支持云中的語音和圖像識別等應用,這被認為是華為涉足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場的第一關。
一旦這些付諸實施,將是華為在AI時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華為繼從面向運營商到面向移動互聯(lián)轉型后的一次最大轉型。
不難理解華為的急切心情,當BAT入局AI領域進行“圈地圍城”時,華為缺席太久了。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不僅亞馬遜、微軟、谷歌國外AI三巨頭應邀列席,商湯、曠世等AI獨角獸公司也齊齊亮相,但輿論的焦點似乎還是集中在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三家巨頭的掌舵者身上。
在主題演講中,馬云中大談人工智能在未來三十年對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改變;馬化騰再次強調,人工智能是“大社交”時代鏈接人與物、人與服務的百億市場的重要基礎;而李彥宏則認為,AI時代已經全面到來,“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yè)可以宣稱自己和AI沒有關系?!?/p>
AI這顆由大洋彼岸傳過來的星火,如今已在中國燃燒了五年有余。如今,熱潮翻滾,頭部公司的加碼讓AI賽道如同烈火烹油。
這讓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甚至獨角獸,都面臨著強競爭。
2017年12月,百度宣布語音技術全系列永久免費,這對科大訊飛、出門問問、云知聲等獨角獸企業(yè)打擊巨大。
語音識別領域的“老大”科大訊飛在過去幾年發(fā)展飛速,去年的市值一度上升至千億元,但依舊不敵百度的強勢“圍城”——憑借強大的AI技術實力可以輕易“掠奪”科大訊飛在B端企業(yè)上的大量訂單。
除此以外,風投資本的助力讓AI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火燒得更猛烈。
“中國人工智能創(chuàng)業(yè)公司占全球9%,但拿到全球48%的融資,超過了美國排名第一?!崩ブ儋Y本創(chuàng)始人合伙人姚海波提到。
然而2018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開始呈現(xiàn)兩極分化:一面是錢荒,募資難、企業(yè)缺錢。另一面卻是BAT、軟銀等等的投資機構,正在不斷為獨角獸輸血,商湯、曠視、地平線等公司不斷刷新著融資記錄。
年初,商湯曾在短短兩個月內拿下十多億美元融資,震驚業(yè)內。
資本快速涌向AI頭部公司,這種趨勢下,小型AI公司生存艱難,馬太效應開始顯現(xiàn)。
大量中小型AI創(chuàng)業(yè)公司面臨融不到錢、熬不過冬的窘境。對于初創(chuàng)的人工智能公司而言,進入C端的壁壘很高,產品落地的阻力更大,沒有巨頭的流量扶持,市場開拓慘淡。
因此,一些企業(yè)不得不選擇站隊BAT,以求獲得更多生存空間;也有AI獨角獸拿著從BAT或VC融到的資金頻繁投資,布局垂直行業(yè)。
例如,獨角獸之一出門問問從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把重心放在C端。但國內的現(xiàn)實是C端產品或服務需要C端大數(shù)據作為基礎,這些大數(shù)據主要掌握在BAT、京東、新浪等互聯(lián)網頭部企業(yè),因此,爆款產品主要產自于BAT、小米等巨頭。
還有一些在BAT圍城外的AI企業(yè),正與BAT“攻城略地”般的攻勢奮力抗爭。
在這個全面擁抱AI的時代,BAT巨頭與數(shù)百家AI創(chuàng)業(yè)公司組成了一部風起云涌的AI進化史。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2017年底接受采訪時曾提到,未來3~5年是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格局確定窗口期。在這3~5年,誰能讓人工智能應用產品真正形成規(guī)模、讓應用落地,誰就能在未來智能產業(yè)中占領先機。
但目前看來,留給AI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時間可能沒有那么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