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一種社會承諾。為什么紙幣可以作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一種手段,因為,相信 這種貨幣具有價值,而貨幣的價值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建立的一個社會承諾,貨幣可以充當:衡量價值,價值儲存手段,交易媒介和政府支付的手段。
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貨幣的功能。首先,貨幣被用來衡量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因此,一杯咖啡是4000韓元,一碗涼面是10000韓元,這意味著一碗涼面的價值相當于兩杯半咖啡。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貨幣來衡量和比較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如果貨幣不存在,就可能無法衡量和比較商品與服務的價值。價值尺度的功能使貨幣成為一種交換媒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來購買商品和服務。如果貨幣不是用來衡量價值的,我們可能會使用其他產品或服務,比如大米或勞動力,作為交換手段,這是多么不舒服。此外,貨幣的功能是價值的儲存。然而,人們儲存財富通過使用珠寶就足夠了。那么,使用法定貨幣和珠寶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什么人們不把珠寶作為支付或儲存的一種手段呢?
差額是貨幣的最后一個功能,是政府的支付方式。貨幣價值將保持不變,并將在經濟體系中不斷使用的信念,取決于貨幣的最后一種功能。也就是說,人們用貨幣來納稅,政府用稅收來管理國民經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貨幣的價值沒有保持不變,政府將會遭受以下后果:如果去年和明年的貨幣價值相差甚遠,政府將很難為整個國民經濟融資。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例子,比如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惡性通貨膨脹,或者委內瑞拉在2000年后的惡性通貨膨脹。當貨幣的價值不保持不變時,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崩潰。
為了保持貨幣價值的穩(wěn)定,保證貨幣的平穩(wěn)運行,央行運用各種政策來維持和保障貨幣價值。例如,如果經濟過熱,市場流動性過剩,央行提高利率來減少流動性,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央行降低利率來增加市場流動性。通過這些規(guī)定和政策,央行保持了貨幣價值和數量的穩(wěn)定。當利率像上次全球金融危機那樣過低,利率控制似乎沒有效果時,央行可能會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直接向市場提供資金。同樣,貨幣不僅是一種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手段,用于金融交易,而且是在國民經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經濟政策工具。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2008年的一份白皮書中提出了比特幣的想法。比特幣的目標是存進各方之間的金融交易,不受金融機構的干預。因此,比特幣于2009年1月3日首次發(fā)行。由于上述央行機制的特點,很多人對中本聰的白皮書和比特幣產生了青睞之情。換句話說,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和各國央行為了防止經濟蕭條,刺激經濟增長,增加了貨幣發(fā)行量。結果,他們避免了經濟蕭條。然而,這些政策操作并不能拯救因金融危機而陷入困境的個人,這使得人們對政府和央行管理的經濟體系產生了懷疑。因此,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然而,加密貨幣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這就是貨幣價值無法得到保證的事實。當然,中本聰的想法是創(chuàng)新的。但他無法預測市場參與者的瘋狂投機傾向和行為,因此導致了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
如果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不是為了取代法定貨幣,而是作為一種單一的投資資產,那么價格波動就不是問題,因為它會被視為一種風險投資。但是,加密貨幣的目標是取代法定貨幣。那么,價格的快速波動就成問題了。不可預測的價格波動使加密貨幣無法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如果加密貨幣不能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就意味著它不能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存儲和政府的支付手段。
對加密貨幣的積極預期破滅,導致加密貨幣和區(qū)塊鏈代幣市場陷入衰退。然而,這并沒有結束。在90年代末和20年代初,互聯網出現了一個泡沫,就像現在的加密貨幣市場一樣。因此,當它崩潰時,人們能夠享受新興全球it公司提供的名為FAANG (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谷歌)的平臺。除了區(qū)塊鏈和加密貨幣,雖然取代法定貨幣最終只是一個不現實的白日夢,但區(qū)塊鏈的分布式分類賬技術和智能合約無疑是像互聯網一樣的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就像方從互聯網泡沫中走出來,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世界各地仍然有人在嘗試用區(qū)塊鏈技術來革新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