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貿易戰(zhàn)中始終無法得逞的美國政府又對華為動手了。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周三簽署了一份名為“確保信息和通信技術及服務供應鏈安全”的行政命令,宣布進入所謂的“國家緊急狀態(tài)”,禁止在信息和通信領域進行所謂“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交易”,預計將限制華為在美國銷售設備。
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yè)與安全局(BIS)同日發(fā)表聲明,將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實體名單”,這可能導致美國公司被禁止與華為做生意——據了解,被列入名單的企業(yè)或個人購買或通過轉讓獲得美國技術需獲得有關許可。但如果美國認為技術的銷售或轉讓行為危害所謂“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則會拒絕頒發(fā)許可。
姑且不論美方此舉是不是站得住腳——美國沒有公開任何證據支持其有關華為設備可能被用來從事間諜活動的說法,不過狼要吃羊總是能找出理由。其目的無非是將華為作為一個中美貿易沖突中可拿捏的籌碼以及阻礙其他國家的5G進程,霸權主義昭然若揭。
而從后一點來看,5G及其所使能的萬物互聯已經成為全球范圍關注及各國爭奪的科技制高點,因為缺乏可用中頻而在毫米波上“一條路走到黑”的美國已經感受到了喪失領先地位的威脅,這對曾經引領互聯網產業(yè)并從中享受到偌大紅利的美國來說顯然難以接受,唯有對目前在5G領域擁有絕強實力的華為“使絆子”、“下陰招”以期拖延他國在5G上的進展,非美國公司即是華為的“原罪”。
美國政府的又一次出手會否對華為有不利影響?答案肯定是“會”。但影響大不大?卻又不見得。首先對華為來說,禁止向美國出售設備產品并不致命,因為它原先就難以進入這個市場,曾經的數次嘗試均因美國政府的阻撓無功而返,在其超千億美元的營收中整個美洲市場的占比亦僅為6.6%。
同時,因為美國的過度“青睞”反而令其他國家認可了華為的產品質量,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在全球范圍獲取了40多份5G商用合同,累計5G基站出貨量也已超過了10萬個。在華為創(chuàng)始人、總裁任正非曾點出的中東“土豪”國家,華為進入到了所有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并幫助他們完成了第一波5G部署,2019年計劃支持中東地區(qū)實現7個“5G千站”網的規(guī)模商用。4月份出爐的第一季度經營業(yè)績顯示,這家公司的營收甚至同比大增了39%。
被禁止在未經美國政府批準的情況下從美國企業(yè)獲得元器件和相關技術,看似是一道“送命題”,但華為在最基礎的芯片、操作系統(tǒng)等領域均已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和自研自產能力。麒麟、巴龍、升騰、鯤鵬、天罡、Solar……其各個產品線大都具備了從“芯”開始的端到端支撐能力。無法獲得來自美國企業(yè)的元器件和技術或許在短期內是一個麻煩,長期來看卻對其是一種另類的進一步強化自身能力儲備的“助攻”。而相信在現有的合同和庫存下,華為完全有能力完成產品中來自美國企業(yè)元器件的替換,當然具體換不換、怎么換還得看后續(xù)的事件發(fā)展。
在這里也不得不提及任正非的高瞻遠矚,早在2012年9月份的“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他有過一席精彩之談:“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tǒng)是出于戰(zhàn)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 系統(tǒng)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tǒng)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并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你們要盡可能的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是要拿下上甘嶺。拿不下上甘嶺,拿下華爾街也行。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操作系統(tǒng),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tǒng)要能用得上?!?/p>
對華為來說,現在確實是一道“坎”、是外部壓力前所未有大的時候,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風雨過后也總會出現彩虹。華為可以對美國霸權主義說“不”,其前進腳步亦不會因美國政府的種種阻撓、打壓、遏制、詆毀而停下。在前方,或許將是更為廣闊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