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市狂瀉,同時消息稱瑞士私人銀行開始開展比特幣理財業(yè)務。
比特幣產生的最初,是一種IT服務,通過發(fā)送、接收幾枚比特幣,完成幾個數(shù)字的傳遞。后來用比特幣傳遞數(shù)額的人多了,比特幣就有了市值。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有真實價值的是全球傳遞價值符號的穩(wěn)定服務,所以比特幣就無可取代的成了記帳單位。這時我們界定比特幣的資產屬性,就要從它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具體發(fā)揮的功能、代表的價值來評判。
可以用“全球儲備資產”這個詞來定義。
作為一種非全流通的資產,比特幣堅挺的價格必然由儲備支撐;價格的波動取決于比特幣兌換法幣的實時交易需求。
儲備資產不一定是儲備貨幣,比特幣作為貨幣,那缺點還不是一般明顯,嚴重通縮、價格波動大、難以入帳,無論用來買啤酒還是用來買房,都很難拿捏。山寨幣就更不用說了。
數(shù)字加密貨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球性,無論你在什么地方,當然在地球外火星倉的人類也沒問題,只要能登錄網(wǎng)絡,就能夠在全球網(wǎng)絡的范圍內自由支配自己的資產、安全便捷。一個地址內的資產,可以獨立支配,也可以設立共管(多重簽名的智能合約)共同支配。
我們地大物博、政治穩(wěn)定、國泰民安甚至自給自足,對于跨境支配資產感覺到需求不大。但全球還有多少國家處于戰(zhàn)亂,以及比如海外華人如何在突然的暴亂中將財產轉移?是不是有一些政府總是遭到國際譴責,那里的國民匿名轉移財富,雖然政府一定反對,但又孰是孰非呢?所以瑞士銀行本著其一貫超脫的立場,稱比特幣交易的非法或者合法,同比特幣本身的財富屬性沒有關系,業(yè)務該開展就開展。
往極端里說,中國海岸線不太平,恰好東亞周邊國家就率先積極承認比特貨幣,大洋彼岸的美國就完全沒有這個動力,在美國講虛擬貨幣,強調的是匯兌費用低,那邊銀行服務太扒皮。我國貨幣超發(fā),對肯定比特幣的資產屬性毫不猶豫,承認民眾有買賣的自由。
這是全球儲備的含義,世界有多少危險、異議和不定性,對法幣有多少不信任和不滿意,就需要多少避險資產,加密貨幣是媲美黃金的完美避險資產。
黃金曾經(jīng)是人類能找到的最好的儲備,好拿好保存好轉移、易分割,性能優(yōu)異。差一點的硬通貨如珠寶鉆石,價值不好衡量卻可避繼承稅,富人紛紛擁有,往往成為驚天大劫案的目標對象。但黃金畢竟是一種物品,除了會被搶走之外,攜帶保管諸多不便,因此還發(fā)展了“紙黃金”,免去交割實物更“投資”。比特幣這類數(shù)字資產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無實物、免交割,并且創(chuàng)造了發(fā)行上限,使之絕對稀缺。
出現(xiàn)這樣一個免維護、免交割,多年來已經(jīng)證明安全可靠過任何銀行保險柜,用時只要交點手續(xù)費的全球儲備網(wǎng),當然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步。和珠寶類比的話,在數(shù)字加密貨幣群族里的交易都應該不計稅負。
比特幣可能并非人類社會上出現(xiàn)的第一種將使用價值、收藏價值與投資屬性分離的貨幣,即沒什么實用性,只有投資屬性,就是用來儲備,就是用來投資,除了信用,也不發(fā)展觀賞性。應該說人類社會在物質稀缺時代,出現(xiàn)的最早的貨幣,如貝殼,就是因為什么用都沒有,才拿來作貨幣用途,沒用當然不影響使用、不浪費。最明顯的例子,如果法幣靠一線城市房產來保值,那就影響房子的正常居住,政府還得限購。而無論比特幣漲或者跌,如果即時交易、對敲法幣資金的話,不會發(fā)生很大的損耗,即比特幣從100漲到10000,這邊匯出1000個法朗,那邊也能收到等值的美元。而支撐比特幣幣值的,則是將比特作為儲備的資金量、而不是交易資金量。
比特幣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爆發(fā)期,知名度起來了,用戶會越來越多。作為支付工具、比特幣發(fā)揮資產管理的作用;但是不能通過價格手段進行資源配置。這樣,將比特定義為儲備資產,瑞士私人銀行“理財”就有依據(jù)建立分析框架,去判斷比特幣的價格波動、設定承諾回報率。
如果說比特幣代表一種金融資產,價格構成成分可能很復雜:
首先它多半并非一種“穩(wěn)定指數(shù)”,但一定是一種“剩余指數(shù)”,現(xiàn)階段用比特幣作儲備,一定不是要急用的。
其次它代表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世界政治、金融和法治的不穩(wěn)定,人民對政府治理和經(jīng)濟體制的滿意度和參與度,都會體現(xiàn)在比特幣的價格上,比如股市令人失望,幣市就會憑空漲起。比特幣會被非法使用即用來洗錢,與犯罪率相關。
最后一部分是邊際投資,即炒作因素。價格波動和不斷的P2P買賣交易,會使得利潤越來越平均。就是說,如果比特幣直線上升,那么持幣人惜售不出,就不產生交易量;但比特幣有下跌風險,會使得持幣者傾向于及時出手,炒幣利潤就一直處于均勻分配的狀態(tài),回到實體經(jīng)濟中形成循環(huán)。
幾部分影響因素在比特幣價格中構成的比重,相信有了“銀行理財”一類的專業(yè)分析后,不久會得到研究和披露。由于價格成分復雜,邊際交易量小,比特幣有可能保持“無風三尺浪”的價格波動。
全球儲備的空間可以多大,這是充滿想象空間的一個問題,這也足以解釋為什么這么多空轉的山寨幣總能有很好的價格——無他,實在是太安全、太方便了。
以太坊上的貨幣,以太幣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這種代幣的經(jīng)濟含義比現(xiàn)實世界中任何貨幣都復雜,它是一種真正的貨幣。
以太坊是一個平臺,發(fā)行以太幣,其上可以建立各種合約,合約可以發(fā)行自己的代幣。比特幣的匯兌是無因的,發(fā)起匯兌和收到匯兌的原因在區(qū)塊鏈上沒有記錄,但是以太坊可以約束和記錄以太幣的轉移的條件,包括一定量以太幣轉移特定標的。
以太幣無上限,有固定增長,以太坊構建的是一個有增量的生態(tài),以太幣可以用于編程、擔保和交易,假設以太坊上的應用可以不斷增加,以太幣應當保持增長。
以太幣先發(fā)行給礦工,再通過交易進行再分配。以太坊采用PoS權益證明方式發(fā)行代幣后,新產生的代幣仍舊是向維護系統(tǒng)運行的參與者發(fā)放,再通過交易進行再分配。
沒有相應的以太幣保證,無法激活一個合約。以太坊上實時運行多少交易,就需要多少以太幣。而且這種以太幣是剛需,比如我要預定十天的共享汽車,獲取一串十天內可以打開車門的密鑰許可,就需要支付相應的代幣抵押,否則交易無法發(fā)起。
以太幣同樣也具備安全、便捷的操作性和全球加密的性質,適用于儲備,但它綁定了智能合約,無時無刻不在與合約標的資產互相定價,形成以太幣對數(shù)字交易市場資產的動態(tài)交換價格,以太幣用于定價、結算和支付。智能合約提供儲蓄功能,也可以交易,以太可以直接為交易品定價,也可以通過以太對美元等法幣的兌換價間接定價交易標的。空轉的、不記載交易原因、只發(fā)生不斷倒手交易的儲備幣與資產是沒有這種互動錨定的價值尺度功能的。
實際上,以太幣是在“比特神教的比特幣”和“比特幣之外的山寨幣”這兩類儲備資產之外,真正創(chuàng)造了適于交易、結算和價值衡量的貨幣,可以說:以太是真正的貨幣、是數(shù)字化交易的代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