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早期是由誰來治理的
但實際上,早期比特幣還是有社區(qū)治理的,最早是中本聰治理,一直到 2010 年 12 月之前,中本聰在整個系統(tǒng)中都起到很核心的決策作用。
另外還有兩個論壇,一個是中本聰創(chuàng)立的 bitcointalik.org,還有一個是 reddit 上面的 Bitcoin 板塊,這兩個論壇上面其實也是有管理者,有意見領袖,有重要的討論者,這里面也有一定的社區(qū)治理。
還有一個大家應該聽說過,即早期的比特幣基金會,2012 年成立,是為了應付美國政府對比特幣合法性的攻擊,試圖去說服政府。這個基金會在兩三年時間里,其實對開發(fā)和社區(qū)治理都起到一些作用,2015 年后漸漸銷聲匿跡,這也是最早對治理的嘗試。
在比特幣領域,大家最認同的一種治理模式,包括在BCH里面也是,就是算力投票,讓出塊的礦工在區(qū)塊里標注是否同意某個提案,這是比較常用的投票方式。這種方式之所以可以得到支持,大概的邏輯是這樣的,礦工的算力是一種沉默成本,不像持幣者可以隨時賣幣走人,而礦機是不可能隨時變現(xiàn)的,所以他必須認真投票,盡可能去揣度用戶的需求,面向市場,盡可能使自己的投票能夠為貨幣的上漲帶來可能性,這樣保證了市場和系統(tǒng)的一致性,這一看,邏輯是通的,當然,這僅僅是邏輯上,其實現(xiàn)實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所以很多人說比特幣是沒有社區(qū)治理的,但其實是一直有的,并且嘗試過很多方式,但是不像以太坊和 EOS,它會有一個共識的規(guī)則,比特幣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大家有共識的社區(qū)治理的規(guī)則,包括第一次分叉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