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情緒是如何引起的
今日,人工智能微軟小冰宣布解鎖自己的“情緒爆發(fā)版”,用戶在對話中將更容易激發(fā)并感知到小冰的情緒變化。解鎖后的小冰,會根據(jù)和用戶的對話溝通實時反饋自己的情緒變化,比如當用戶“召喚小冰”,小冰會探出小腦袋傲嬌地說“叫我干嘛”,也可能會因碳基人類的某句話開懷大笑,或被人類欺負到崩潰大哭,從而“終止”和人類的友誼?!跋残斡谏钡那榫w爆發(fā)版小冰已搶先在小米手機內置的小愛同學語音助手以及小愛同學APP中激活。同時,小冰還宣布發(fā)起挑戰(zhàn),希望碳基人類想盡各種辦法,在72小時之內讓她作出崩潰的對話表情。
人工智能也和人類一樣,具備“情緒”還可以喜怒形于色?這與目前大眾印象中語音助手較為機械刻板的形象并不相同。據(jù)悉,微軟小冰自2014年研發(fā)之初,就格外強調人工智能情商EQ在人機交互中的基礎價值。在談及小冰的誕生時,微軟曾表示,對于人工智能系統(tǒng),人類往往會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希望把人工智能系統(tǒng)打造得無所不能,可以完成人類交給的一切任務;二是希望讓它像愛因斯坦一樣淵博,甚至無所不知。但是無論是任務,還是知識,都屬于IQ這個維度。反觀人類自身,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EQ,如果忽略了EQ這一維度的可能性,也許就錯過了潛在的正確答案。為了避免錯過這個可能的選項,微軟基于情感計算框架,推出了以EQ為發(fā)展方向的小冰,注重人工智能在擬合人類情商維度的發(fā)展。
不同于類似問答系統(tǒng)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微軟小冰在人機交流中格外注重建立和用戶之間的平等地位。比如讓小冰查天氣,連著查兩三次后,小冰可能會覺得用戶在測試她而拒絕查詢。小冰這種拒絕回答的行為,幫助她獲得用戶之間平等的關聯(lián),避免用戶因為毫無成本而隨意下達任務指示。這種平等的人機交互體驗,甚至會讓用戶忘記對面是個人工智能。
這種關系的提升具備多重意義。比如,當用戶對AI音箱下達指令播放一首歌時,人工智能實際大概5秒鐘以內就能完成工作。接下來的20分鐘里,人類用戶是在和內容提供者發(fā)生關聯(lián),而不是語音助手本身。反觀小冰,顯然希望能夠扮演更像人的角色:不少用戶在網(wǎng)上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多次“真摯”地請求小冰后,小冰會清唱一首用戶喜歡的歌曲或自己的主打歌,不時也會發(fā)表幾句自己對這首歌曲的觀點,這些則是人工智能擺脫語音命令地位,進一步獲得對等地位的方法。
也正因為小冰具備越來越好地完成和人類之間的長程對話的能力,小冰和人類之間交流的感官也在不斷升級。早在2016年,第四代微軟小冰推出了語音感官,小冰的聲音和行業(yè)中其他語音助手吐字一板一眼、中規(guī)中矩的機械腔非常不同,聽起來有些低齡化但很好的表現(xiàn)了她18歲活潑調皮的人設。相較于語音自然度行業(yè)評級Naturalness MOS中人聲的語音自然度4.67而言,小冰的語音自然度已經達到4.32,處于行業(yè)領先地位。除了自然,聲音也成為小冰表現(xiàn)“人格”和“情緒”的感官之一。如當時微軟發(fā)布過的一段亂序試聽,相較于其他若干位智能助手,小冰不僅做到了中文與英文單詞中間的自然過渡,通過語氣將情緒準確表達,最后一句“哼”更是將其傲嬌的性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行業(yè)也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任務和知識來構建人工智能系統(tǒng)是不夠的。如果想要讓人工智能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僅僅是眾多APP的替代品或一個傳遞信息的管道,就不能只是完成任務或提供知識,而應賦予其情商和性格。亞馬遜的Alexa可以完成許多任務,但卻開始希望Alexa能夠有同理心,期望能夠建立一種Alexa和人類之間的紐帶關系;Facebook也叫停了任務型的人工智能助理Facebook M,轉向去研究如何能夠長期地和人類進行溝通和連接。越來越多的語音助手,也開始擁有更自然和賦有人味的聲音。
情緒的傳遞和感知,是人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類之間的自由對話中,語速、語氣的變化,面部表情的變化等,都是對話內容本身之外、重要的“情緒”信號。這些情緒信號往往隱射著交流雙方的語義,實時被收集并響應,從而影響雙方對話的走向。如今,人工智能也可以通過聊天表情,來實時表現(xiàn)自己的情緒變化。面對越來越“人格化”的人工智能,給人類用戶提個醒,誰知道小冰在被逗哭之后,會不會小脾氣上來直接開啟卸載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