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5G訂單數(shù)量已經(jīng)長時間沒有增長。任正非也早早做出戰(zhàn)略調整,降低5G業(yè)務重要性。不過,華為雖然長期沒有接到5G新業(yè)務,但5G網(wǎng)絡建設能力并沒有喪失。據(jù)新華社報道,12月12日,華為與孟加拉國電信運營商Teletalk達成合作,共同在孟加拉首都推出5G服務。在筆者看來,這筆訂單對于華為5G業(yè)務而言,是一個重要進展。
雖然孟加拉市場規(guī)模與中國相比,差距很大,但孟加拉人口超過1.66億,通訊市場有很大成長空間。此次合作,將為雙方日后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少運營商在與華為官宣合作后,相繼反悔。但這種事情并不會發(fā)生在孟加拉身上,因為雙方已經(jīng)開始建設5G網(wǎng)絡,孟加拉沒有后悔的余地。但也要知道,孟加拉此次給華為的訂單并不大。孟加拉國內原本有六家的運營商,經(jīng)過一系列市場兼并,行業(yè)競爭之后,實際運營商只有四家。
這其中,Grameenphone、Robi和Banglalink三家運營商掌握著孟加拉97%通訊市場份額,而與華為合作的Teletalk,手中只有2.7%市場。當然,2.7%的市場份額對于目前華為來講,可謂是彌足珍貴。其實在筆者看來,孟加拉新訂單對于華為的幫助并不是體現(xiàn)在業(yè)務上,而是在意義上。孟加拉新訂單雖然無法讓華為5G營收實現(xiàn)大幅增長,改變華為5G市場影響力下滑的趨勢,但卻為華為在5G市場乃至整個通訊市場崛起,提供轉機。
美國在攻擊華為建立5G系統(tǒng)的時候,其情報部門總是說華為設備有后門,有來源不明的元器件,可能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歐洲一些國家的情報部門也拿設備后門說事,當然,中國的官方,媒體,包括華為自己也一再表明華為5G設備不存在信息泄露問題。
其實,在建設過通訊網(wǎng)絡的業(yè)內人中,都知道這些投訴與辯解是瞎扯淡。誰家的通訊網(wǎng)設備沒有后門?朗訊,阿爾卡特,西門子,北電,諾基亞,包括國內的廠家,誰不設后門呢?這些后門設計的主要用途是便于遠程維護和操作。防范這些后門也很簡單啊,一個物理隔離就可以了。專用通訊設備組網(wǎng)與公共網(wǎng)絡完全斷開就可以,而且也更不不影響使用。這已經(jīng)是個常識。
至于設備中有來源不明,用途不明的元器件,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在通信設備招投標的過程中,設備出廠驗收是抽檢,完全可以加一條拆機檢查,保證無相關器件即可。中國當初買波音專機不就是這樣拆出一堆竊聽設備,然后白得了飛機嗎?(這架飛機后來在商業(yè)航線上我還坐過,隔音效果那是普通航班所無法比擬的。。。)
可是,美國為什么拿5G開刀,拿華為開刀呢?難道他們真的覺得是技術上無法趕超嗎?應該不是,因為5G的長碼與短碼協(xié)議還是高通的,華為的短碼協(xié)議是用于控制信令的部分。所以,5G技術的標準,并不能說是華為掌握的。那么什么東西讓他們認為是影響國家安全的東西呢?不是5G設備本身,而是5G網(wǎng)絡的建設過程。
了解無線蜂窩通訊的朋友也許知道,3G的基站覆蓋半徑典型值為2-5公里,4G為1-3公里,5G的長碼通訊覆蓋半徑典型值為100-300米,即使使用MIMO技術,也很難超過300米。
俗話說得好“樹大招風”,正是因為華為在5G通信領域的強大成功引起了美國的注意。
為了限制華為的發(fā)展,美國將其霸權本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出臺相關的限制政策,甚至公開聯(lián)合各國以“信息安全”為理由排除華為5G技術、拆除華為5G設備。
在美國的煽動之下,不少的國家都紛紛站在了華為的對立面。
如一向宣稱永久中立國的瑞典、曾公開表示支持華為5G設備的澳大利亞,都選擇了與美國為伍;甚至于已經(jīng)在國內大范圍使用華為設備的英國不惜損失20億英鎊,也要率先拆除華為設備。
毫無疑問,由于美國的從中作梗,華為在全球范圍內的5G通信建設并不順利。
面對美國不知廉恥的各種打壓,華為方面自然也不會選擇坐以待斃。
眾所周知,當下的華為在全球范圍內掌握數(shù)量最多的標準專利,此前華為對于這部分專利并未收取任何的專利費。
但是,面對美國的打壓以及不少國家的反水,華為也開始正式反擊了:從2021年起華為正式收取5G專利使用費,目前就專利費的收取已經(jīng)與蘋果、三星等廠商進行了相關的協(xié)商。
之前華為方面的態(tài)度一直就是,只要使用華為的設備和技術,華為就不會收取專利費;但是放棄華為設備,華為將從中收取部分專利費。
由于三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早已微不足道,因此,不難看出此次三星全球出貨量的增長,主要是因為華為在國際舞臺的退出。
當下,全球市場在中高端機方面,又重新回到了蘋果與三星之間的較量。不過,這也給小米、OPPO和vivo等中國品牌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目前而言,國內手機廠商沖擊高端市場依然需要時間。
根據(jù)今年618的銷售數(shù)據(jù)顯示,蘋果的iPhone 12依然穩(wěn)居手機銷量榜第一,并且也是為數(shù)不多上榜的4000元以上手機產(chǎn)品,而諸如小米11 Utra、OPPO Find X3 Pro等售價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機產(chǎn)品,銷量沒有能夠登上這一排行榜。
不過,相對而言,小米還是當下高端機領域中的有力競爭者。從2020年開始,小米在自己十周年之際正式將旗艦產(chǎn)品定位到5000-7000元價位,今年發(fā)布的旗艦產(chǎn)品小米11 Utra不但價格突破6000元,更是在5月份成為國內4000-6000元價位段銷量最多的安卓手機。
但和華為相比,小米11出售后遭遇了不少口碑風波。小米想要在中高端機站穩(wěn)一席之地,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