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C于10月11日在東京舉辦了年度研究結果介紹會“ IMEC Technology ForumJapan 2019(ITF Japan 2019)”。
原先負責并領導IMEC的半導體微縮化工藝/器件部門的安·斯蒂根(An Steegen)于2018年秋季突然退休,留下重要職位空缺。會議當天,新到任的Myung-Hee Na博士作了題為“通往CMOS微型化極限的道路”的演講,并介紹了更新至1nm節(jié)點的IMEC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在2001年加入IBM之后,她從事尖端半導體工藝和器件的研發(fā)工作已有18年,并于2019年加入IMEC。前任Steegen也來自IBM,因此Myung-Hee算是其后輩。
改進晶體管的結構和材料以延續(xù)摩爾定律
讓我們看一下IMEC發(fā)布的半導體技術路線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每單價的晶體管數(晶體管數/美元)。隨著微型化和集成化的發(fā)展,由于工藝復雜性,制造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因此,無法按摩爾定律降低單位晶體管的制造成本。
邁向1nm節(jié)點的技術路線圖(來源:IMEC)
長期以來,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但IMEC并沒有放棄,持續(xù)改進晶體管結構和材料,并且對工藝進行優(yōu)化以呈現1nm節(jié)點的技術路線圖。
從28nm技術節(jié)點采用HKMG(High-K/ Metal Gate),并在16 / 14nm之后從傳統的平面結構轉向FinFET結構。從7 /5nm開始,開始采用Co作為MOL布線材料以及EUV光刻,以進一步改進FinFET結構。
從4/3nm節(jié)點開始,FinFET將被GAA結構取代,第一代GAA將采用硅納米片。獨創(chuàng)的埋入式電源線(將Vcc和地線埋入前層以壓縮標準單元面積)將采用Ru作為布線材料。
半導體器件結構路線圖(來源:IMEC)
2nm采用Forksheet,1nm采用CFET
對于高性能和低功耗應用,IMEC計劃采用FinFET的改進版本。換句話說,2nm技術節(jié)點將采用Forksheet結構,其中n型和p型納米片緊密地靠在一起,并且其間有一層“絕緣墻”。之所以命名為forksheet,是因為其截面類似于餐叉。與此同時,在芯片背面提供配電網絡(PDN)從而向BPR提供有效的電能供應。
當達到1nm節(jié)點時,IMEC會采用CMOS結構的Complementary FET(CFET)。在此,通過在p型FET上堆疊n型FET,即通過三維堆疊具有不同導電類型的晶體管,從而標準單元面積被大大減小。據說芯片的背面可以提供更多功能,但未公開細節(jié)。從這里開始,將采用high-NA EUV光刻以進一步微縮晶體管結構。
IMEC還希望采用二維材料,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為了將來進一步微縮,除了設計和工藝協同優(yōu)化(DTCO)之外,系統和工藝協同優(yōu)化(STCO)也很重要。
最終的二維CMOS結構“Forksheet FET”(來源:IMEC)
到目前為止,SRAM必須在每個存儲單元的平面上構建6個晶體管。IMEC表示,通過改進晶體管結構和電源線,即通過采用GAA和BPR,頂視圖中SRAM晶體管的等效數量可以減少到每個存儲單元4.4個晶體管,即SRAM單元面積大約減小到原來的2/3。
延續(xù)摩爾定律的另一種技術是3D封裝。在2019年5月于比利時舉行的IMEC技術論壇2019上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從芯片堆疊開始的3D封裝最終將出現在晶體管本身的3D堆疊中。IMEC正在同時研究垂直堆疊以及橫向微縮,并正在嘗試提高系統集成度。為此,IMEC同時專注于優(yōu)化工藝技術,設計技術和系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