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些年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彎道超車在中國是個高頻出現的詞匯。5G 就是這樣一個領域。沒有提前布局,就沒有話語權理解 5G 為什么無法彎道超車,我們先要了解移動通信標準是怎么制定的。簡單來說,制定一個移動通信標準,一共有 3 個階段:
1. 研究以前的移動通信標準,發(fā)現其中的不足。
2. 進行充分研討,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3. 向標準委員會推介自己的解決方案,并且獲得大部分成員的支持。
而標準一旦確定,就像游戲規(guī)則已經制定好,之后想要進入游戲,就要遵循規(guī)則。5G 時代,這個游戲的組織者,是 3GPP。
3GPP 這個組織起源于 2G 到 3G 時代之間,因為當時移動網絡越來越發(fā)達,為了定義完整的端到端系統(tǒng)規(guī)范,確保符合行業(yè)需求,不同廠商之間實現無縫互操作以及為移動提供其所必需的全球規(guī)模,就成立了這樣一個類似于聯(lián)合國的組織,因為每一代移動通信標準的制定和最終的推出,都不是單一公司或者是單一國家能完成的,于是就有了 3GPP 攢局,各國參與者們在這一組織探討技術發(fā)展方向。
但各個國家的通信體系參與者都會自己做技術研究,想要讓自己的技術成為移動通信技術的標準,亦或者說是在整個技術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就需要這些參與者有足夠的技術實力,提供所有競爭者中最滿足需求,既能保證性能又能保證穩(wěn)定的技術。
5G 同樣是這么誕生的。
2015 年 9 月份 3GPP 召開了一次 5G 研討會,各家公司分描述自己心目中 5G 的關鍵技術,經過歸納和總結之后,2015 年 12 月 3GPP 開始啟動 5G 標準制定。
制定標準的過程非常復雜,但決定標準的方式很簡單,參與者投票,最終參與者們達成共識,確定標準。
這也就意味著,盡快推動移動通信技術的改革,就得盡可能早參與到標準的制定環(huán)節(jié)中來,而中國如今能夠在 5G 領域發(fā)展迅速,這和國家以及各個公司提早布局是分不開的。
首先從技術特性上來看,5G采用更高的頻率來傳播信號,自然覆蓋的范圍更小,這就要求相比于以前的2G/3G/4G網絡來講,需要建設更多的通信基站。而更多的通信基站需要更大的成本,自然就對運營商有更高的要求。
歐美國家推廣新一代移動網絡時主要障礙就在運營商,是因為運營商使用的5G牌照,在歐美國家被政府作為財政收入來源,所以歐美運營商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競拍5G牌照和頻譜,拖累了發(fā)展速度。中國為了加快技術進步,在政策層面給了運營商很大支持,從商業(yè)邏輯上,中國的大城市人口密度遠比大量發(fā)達國家大,這也就意味著單一基站的“性價比”要遠高于大量發(fā)達國家,中國用戶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也要比歐美用戶更高,自然也推動了運營商在通信基建上的投入。
而中國智能手機以及移動高速網絡的普及,主要歸功于國產手機廠商,一方面是像華為、小米、vivo、OPPO 這樣的品牌用自家產品尋思將智能手機的入手門檻降低了下來,使得智能手機在中國普及,另一方面是這些廠商也在主動做技術布局,以占據技術的主動權,讓最新的技術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到普通消費者手中。
華為是國內手機廠商中 5G 的領導者,參與了 5G 標準制定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截止到 6 月份,華為的 5G 基站已經發(fā)貨了 15 萬個以上。其他國內手機巨頭,同樣為占據 5G 技術先機提早投資。
vivo自2016年參與3GPP 5G標準制定,目前已申請2000多項5G通信標準發(fā)明專利,向3GPP提交5G提案2500多篇。截止到 2019 年 6 月,OPPO 同樣在 3GPP 提交了超過 2000 份 5G 技術文檔,同時還在ETSI擁有600組5G標準專利。
在過去 20 年中國一直苦苦追趕移動通信標準,付出相當大成本的同時,還不能第一時間用上最新的網絡技術,但在 4G 時代,中國已經逐漸趕上并提前籌備,讓 5G 時代能真正走在世界前面。
當普通人談論 5G,我們究竟關心什么
雖然 5G 概念很熱,但對于普通人來說,依然最關心的還是一個問題:5G 手機有了,會有什么改變?
首先,5G 手機作為搭載最新移動網絡技術的終端設備,在配置上應該是定位在旗艦的。這個月剛剛開售的第一批 5G 手機,無論是華為Mate 20 X 5G,中興天機 Axon 10 Pro 5G 版亦或者是昨晚發(fā)布的 iQOO Pro 5G 版,用的都是目前 Android 智能機的頂級配置,這其實是和 5G 的技術特性有很大關系。
5G 的高網速、低延遲目前承載在終端設備上,對終端設備有幾個必要要求:
天線性能要足夠好,保證 5G 信號的接收。
處理器性能要足夠強,以承載畫質更好的游戲與視頻。
電池電量足夠大,且充電夠快,應對 5G 網絡高速下載和上傳時產生的更大功耗。
所以昨晚發(fā)布的 iQOO Pro 5G 版,對天線設計進行了調整。一般情況下 5G 手機會要求增加 4 條 5G 天線,以確保網絡信號的強度,而 vivo 在做 iQOO Pro 這款手機時,將 4 條天線拆成了 6 條,并且針對不同的頻段做特定深度優(yōu)化,天線整體性能提高 10%-20%,大幅提高 5G 信號的接受能力。確保了 5G 手機最基本的使用體驗:能良好接收到 5G 信號。
因為目前 5G 網絡的主要使用場景其實是看視頻和玩游戲,游戲對于處理器性能要求很高,網速快了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手機畫質和讀寫能跟得上,所以 iQOO Pro 搭載了驍龍 855 Plus 處理器、UFS3.0 閃存、12GB 內存,而目前市面上用上驍龍 855 處理器的手機,也只有 3 款。
另外 5G 網絡帶來的更高功耗對于手機電池也是個挑戰(zhàn),更大的電池和更快的充電速度從過去智能手機錦上添花的配置成為了必需之處。所以 iQOO Pro 5G 版在配備 4500 mAh 電池的同時,還用上了 vivo 自家最快的 44W 閃充,可以讓手機快速充電,一直在線。
5G 看似只是一個網絡技術的迭代提升,但無論是從基站這樣的基礎建設還是智能手機這樣的設備終端來說都有比 4G 時代更高的要求。廠商們提供給消費者的,也不能再是那種權衡成本利弊,與競品田忌賽馬突出特定產品點的普通機型,而應該是所有配置都要達到頂級,沒有明顯短板的旗艦產品。
用得起 5G,比 5G 有多快更重要
之前 Digitimes 曾經做過一個報道,里面提到 5G 手機要比 4G 手機貴 500 元左右,當時小米雷軍在微博留言,表示加上專利費、增值稅,首批 5G 手機至少要貴 700 元,而 iQOO Pro 5G 版本的定價,只比同樣配置的 4G iQOO Pro 貴了 600,最終 3789 的起售價,也是把 5G 旗艦機的最終售價,壓到了 4G 高端旗艦手機的級別上。
能讓首款 5G 旗艦與 4G 旗艦價格在一個水平,體驗了 vivo 在 5G 上面的技術積累以及市場信心。硬件產品的成本模式其實很好理解,在一定的研發(fā)成本下,硬件賣得越好,那就意味著單一成本平攤的成本價格就越低,售價也可以更低。一般一款手機的研發(fā)周期是在半年左右,但包括 vivo、華為、中興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5G 布局,試驗產品,這樣才能在 2019 年成為首批 5G 手機正式面向消費者開售,而當國外用戶花了大價錢嘗鮮 5G 手機后紛紛投訴體驗不佳,找不到基站的時候,翻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lián)通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基站布局圖就會發(fā)現,5G 信號覆蓋的面積,早已比我們想象中要廣泛。
起步晚,但進步飛快,并且總能在關鍵節(jié)點找到機會一舉領先,是中國近些年在很多領域能取得技術領先的秘訣。但有的領域,是不可能彎道超車的,因為規(guī)則早就制定好了,要想掌握主動,就得早布局,早參與,早領先。5G 的賽道,沒有彎道超車,只有早起步,才能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