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獲機推廣難在哪?農民為啥不喜歡機收玉米?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十分重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推廣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不僅效率高,而且更節(jié)省人力,將勞動力解脫出來,成為農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一環(huán)。而且很多地區(qū)的當地政府對農機購置都有財政補貼,大力推廣機械化農業(yè)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農機又遭遇了哪些問題呢?
安徽省實施玉米振興計劃已經4年了,這也使安徽的玉米產品十分可觀。金秋時節(jié)正是玉米收獲的好時節(jié),但是卻忙壞了農民們。用手掰玉米、鐮刀砍玉米稈,還要把秸稈裝車運走,對玉米剝皮、晾曬、脫粒……這一系列的復雜流程讓農民們即使全家動員,也吃不消。
(農民收獲的玉米滿地金黃)
但是時間不等人,不趕快收獲玉米,就會耽誤了搶種小麥。農民們已經普遍使用玉米播種機了,為什么不用玉米收獲機呢?政府不是對玉米收獲機提供30%的政府補貼么?用機器收獲不是更省力、更快么?為什么農民還是要用人工來收玉米呢?
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只要了解了現狀就不難理解了。原來玉米收獲機推廣面臨困境,是眾多因素導致的。價格、機器性能、收獲機與傳統種植農藝之間的矛盾、以及零碎分散的土地經營現狀都是導致玉米收獲機難推廣的原因。
價格自然是一方面的因素,機關政府提供了補貼,但是動輒幾萬塊一臺的玉米收獲機讓農民們望而卻步。如果僅僅是價格因素,推廣起來也不會有這么困難,更重要的是玉米收獲機的性能較差,不得農民青睞。原來玉米收獲機尤其性能差,導致收獲率很低,操作中玉米損失率高、含雜率大,收獲的玉米質量差、售價低,讓農民不愿意使用。
再者就是收獲機與傳統種植農藝之間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當地農民種植玉米一直以40厘米為行距,這給玉米收獲機的使用帶來了困難。國產玉米收獲機的作業(yè)行距在55到60厘米之間,如果使用機器收獲,那么就會產生碰倒玉米,形成拋穗、掉粒等損耗現象。而零碎分散的土地經營現狀,使大型玉米收獲機施展不開,農機推廣工作做起來自然十分苦難。
知道問題的癥結后,就為推廣農機開辟了道路。農機生產廠家根據農民的反應,提升了機器的性能。在農機觀摩會,農民們發(fā)現玉米收獲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兼具摘穗、剝皮、粉碎回收功能,而且損失率也較低了。玉米損失率由15%~20%降到了1.5%~3%,得到了農民們的喜愛。
而針對收獲機與傳統種植農藝之間的矛盾,應該糾正農民們種植習慣,農民在播種玉米時把行距調整到55到60厘米之間,不僅更有利于農機收獲,也可以給玉米更多光照和通風,提高產量。經過這一系列的調整后,農民們也開始信任玉米收獲機,當地農民今年有望實現玉米機械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