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是個沉痛的時刻,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心中都多了一份痛和惋惜。只因為“中國現代光學之父”王大珩走了,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他人走了,但是他的名字永遠刻在新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他的貢獻永遠記在人們心中。
(“中國現代光學之父”——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蘇吳縣。王大珩的名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有些陌生,但他的貢獻,至今還在福澤我們,仍在影響著人們。王大珩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王大珩還是中國光學、儀器儀表和計量科教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現代光學之父”,為我國光學研究、光學儀器制造做出了突出貢獻。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英才。沒有光學就沒有精密測量設備,更沒有現在的科技發(fā)展。
在新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史上。有這樣幾個標志性的事件:1956年制定科學發(fā)展12年遠景規(guī)劃、1958年提出“兩彈一星”研制計劃、1986年制定“863”計劃,以及前幾年制定的科技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等等。而在這些事件中,王大珩都與它們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王大珩在公眾面前最隆重的一次公開亮相是 1999年9月,國家為在“兩彈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時候。
1400萬斤小米做經費,他填補我國光學領域空白
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沒有光學,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
這個時候,王大珩出現了。1951年,經錢三強推薦,中國科學院決定讓王大珩負責籌建儀器館的工作,新中國的光學事業(yè)從此起步。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的檔案室里,收藏著王大珩當年為建所親自做的預算和規(guī)劃。1400萬斤小米是當時創(chuàng)建這個所的所有經費。就是用這1400萬斤小米,王大珩開始填補我國在光學領域的一個個空白。
他在“兩彈一星”研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決定自行研制“兩彈一星”。在這項彪炳史冊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的光學研究作為探測、測量、觀察、記錄的重要手段,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光學家,王大珩帶領近千人為“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用來記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我國第一顆可回收對地觀測衛(wèi)星所用的對地觀測系統等。直到今天,在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fā)射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王大珩用自己的智慧和滿腔的愛國熱情。實現了自己和父親兩代知識分子科技強國的夢想。
為整個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提出戰(zhàn)略性建議
1983年,王大珩調到北京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從此他的目光投向整個中國科技的發(fā)展。王大珩關于跟蹤研究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最后成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使發(fā)展高科技成為實現中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部署。這些建議為國家科技決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