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耿 | 北京、上海報道
鮮花翠柏叢中安放著8位烈士的靈柩,靈堂正中,“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難中國維和警察”,黑底白字格外醒目。
1月20日9時許,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八寶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員說,這是他們在同一禮堂中準備過的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高的遺體送別儀式。每位烈士的靈床上都鋪滿了白菊,有兩萬多朵,是工作人員花了差不多30個小時布置的。
而另一名工作人員此時正坐在北京飛往杭州的班機上微酣。他叫許康飛,是杭州殯儀館國家一級遺體防腐化妝師。
為了給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8位烈士梳妝打扮,讓他們體面地回家,74小時內,許康飛空中飛行近39個小時,飛行距離16692海里。
烈士遺體已經“腫得裝不進棺材”
1月15日上午11點半,胡慧萍在杭州的辦公室里,桌上的報紙登著海地的災情照片。突然,丈夫許康飛闖了進來,急匆匆地問她:“我的因私護照過期了嗎?”
20分鐘前,浙江省民政廳轉來中國殯葬協(xié)會的通知,點名指派許康飛赴海地,參與為烈士化遺妝的任務。
胡慧萍想晚上下班后給丈夫準備一下行李,他已經不是第一次接到這種閃電任務了。許康飛有一手絕活,看著相片,就能迅速恢復死者原貌,所以在公安部選派全國最優(yōu)秀的遺體防腐和化妝專家時,他被相中了。
下午2點,第二次聽到丈夫說話是在電話里,許康飛說他已經在前往蕭山機場的路上。“沒想到這么急,生活用品一點都沒準備。”胡慧萍說。其實,她忘了海地還是夏天,不必準備太多衣服,殯儀館主任羅其本又特意給許康飛送去一套短袖衫。
過去的兩個小時,許康飛全部用來準備防腐設備和化妝用品,共兩大箱。
晚上7點,許康飛在首都機場附近的賓館里等待專機。南航波音747-400F貨機負責將他和90噸救災物資運往海地。這一天,中國政府決定向海地提供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的人道主義緊急援助物資,這是首批,價值1300萬元。
在藥品、帳篷、便攜式應急燈和水凈化設備等救災物資中還“夾帶”了10具棺槨、10個骨灰盒、8面國旗、8位被埋維和人員的警服。
連許康飛都是被“夾帶”的。他是以機組人員的身份飛赴海地。美軍掌管著海地首都目前唯一與外部世界的連接通道太子港機場,只準運送救援物資的飛機起降。
當晚11時30分,包機從上海浦東飛往南京裝配物資,翌日上午8時30分由南京飛往北京,再次補充運輸物資后飛往太子港。
經過19個小時的單程飛行后,包機已經盤旋在海地領空。但盤旋持續(xù)了約一個半小時,飛機燃油幾乎耗盡,只好備降牙買加金士頓機場。因為無法安排降落。后來同意中方停機兩小時。這意味著,許康飛要在兩小時內完成8具遺體的化妝。
抵達日是震后第6天,炎熱的天氣已使遺體高度腐爛,“腫得裝不進棺材”,按照一般工作效率,處理一具需要約4個半小時。
一下飛機,許康飛就直奔營地。約四五分鐘的車程,像在地獄里穿梭,滿目瘡痍。當時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夜,透過車窗還能看到孤魂野鬼般呼號的人。
許康飛沒時間去感傷,只是埋頭干活。打防腐針、用化妝筆粗線條地勾勒死者的輪廓。再抬頭時,天已魚肚白了。
清晨7點30分,悲傷的氣氛在晨曦中蔓延。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告別儀式在營地舉行。防暴隊員托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書“親愛的戰(zhàn)友一路走好”,一路護送到機場。
在航線的另一端,一場更隆重的迎接烈士魂歸故里的儀式已經準備好。19日清晨6時,就有記者等候在首都機場了。這天上午,北京是在陰霾中度過的,陰的天氣,陰的心情。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特意在此時播出了那首警察最喜歡的歌:“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許康飛仍不能半刻喘歇。他從機場直奔八寶山,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即將出席的追悼會作準備。
當追悼會如期隆重舉行時,這位一直在后臺忙活的遺體化妝師才終于有時間在3萬英尺的高空睡了一個囫圇覺。
中資企業(yè)員工勝利大逃亡
地震發(fā)生后55個小時,中興公司租賃的小型包機就將11名員工安全轉運至多米尼加,他們是首批撤離海地的中國人。
乘飛機時,兩名日本記者請求搭乘,因為日本還沒有派出專門的救援人員。中興方面答應了,兩名日本人也享受到了中國的國民待遇。
“當我們乘專機離開的時候,才由衷地感到身后有一個多么強大的祖國和公司。”中興駐海地的唯一女員工詹子婧說。
在過去一年里,海外遇險時常常有中資企業(yè)員工的身影。2009年2月,中興員工被塔利班綁架,2009年6月法航失事事件中有華為員工喪生。由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越來越多,他們在應對海外突發(fā)事件方面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中興通訊于1月14日成立了“海地地震災情評估與救援”小組,首先設法營救員工,進而部署緊急應對措施,修復救災通訊。
詹子婧和同事們花了10個小時,恢復了海地的CDMA網,這張網成為震后救援中的生命網。他們在突如其來的災難前表現(xiàn)相當鎮(zhèn)定,當大地開始抖動時,第一時間趕回宿舍,在殘破的院墻內搭起帳篷,輪流站崗放哨、互相鼓勵。
佟正董也表現(xiàn)得很鎮(zhèn)定。他是浙江省溫嶺宏遠交通工程公司的員工,有在阿富汗工作的經驗。
宏遠公司駐海地分公司有三男兩女5名員工,地震來時,他們全在加勒比酒店二樓。這5個人手拉著手,沿墻壁順樓梯往下走。走到一半,墻體開始傾斜,他們順勢跳上斜墻,當做滑梯,滑到地面。
清華同方公司的張振堂急智中就地取材的逃生工具是一個水桶。“地震時我在三樓。那里正好有個水桶,我從水桶上跳到二樓,再從二樓跳到一樓另外一家,從他家跑出來。”他對媒體記者說。
15日一早,中國外交部赴海地工作小組和中國駐海地貿易發(fā)展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驅車前往華人駐地。一個多小時后,工作人員找到的第一名中國人就是張振堂。
他和5名溫嶺員工、11名中興員工都是在這一天被找到的。
據(jù)本刊記者了解,目前中興員工已開始在多米尼加的中興辦事處有序上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先回到國內,一部分人會到周邊國家繼續(xù)工作,還有部分員工會參與海地的災后重建。[!--empirenews.page--]
據(jù)中國駐海地貿易發(fā)展辦事處代表王書平介紹,地震發(fā)生時,身處太子港的中國人約有230名。除了上述三公司的員工確認平安外,還有6名辦事處工作人員、122名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員、16名民事警察、2名中國公安部海地維和工作組人員及震前與辦事處保持聯(lián)系的華僑。
政府首度宣布保護偷渡客
但在官方統(tǒng)計簿中,有一類人是無法納入的,這就是偷渡客。
繼墨西哥陸路之后,加勒比海成為中國人偷渡美國的新途徑,而海地是重要的中轉站。2009年10月,美國華文媒體就曾報道一艘載有大批中國偷渡客的船只沉沒于加勒比海,這艘船中有100多人是長樂人、10多位亭江人,另外還有連江和瑯岐的偷渡客,他們正是由海地出發(fā)赴美國的。
大地震后,心急如焚的家屬只能通過民間組織來打聽偷渡客的下落。曼哈頓華埠數(shù)個福州長樂、馬尾和連江移民聚集的閩籍社團,都接到福州鄉(xiāng)親打來的越洋電話,請求協(xié)助查詢滯留在海地的親友狀況。
據(jù)美國林則徐基金會登記的信息,20余名偷渡客已向家人報平安,分別來自福建福州、長樂、亭江、瑯岐、馬尾等地,其中包括兩名女性。他們多居住在太子港的郊區(qū),得以幸存。
1月18日,中國外交部領事保護司司長魏葦在北京的一個吹風會上表示,中國領事保護的范圍也包括海地當?shù)?0名左右的中國非法移民。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公民海外遇險保護范圍內加入“偷渡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告訴本刊記者:“海地事件表明,我們的海外救助不僅出于一個大國的責任心,更進一步走向了人性化。偷渡是一種違法的行為,但在大地震導致的災難面前,他們的生命也應得到呵護。一時想離開這個‘家’的同胞也是我們的血肉至親,在生命受威脅的時候,歡迎他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