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BDA電信咨詢印度公司董事KunalBajaj預測說,當年印度新增的手機用戶數量將超過中國。這個話題受到了極大關注,但中國幾乎沒有多少人相信這是真的——結果證明這是事實。
一年后,Kunal再次來到中國。在中國龍與印度象對“亞洲電信第一大國”的爭鋒達到高點的時候,他帶來了印度電信業(yè)的新數據和新觀點:中印電信長期賽跑的局面已經形成,而決定金牌的關鍵因素可能在于政府政策——印度愿意把74%的電信運營權和幾乎全部設備制造能力交給外國投資者,中國呢?
“印度更熱情”
幾乎同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也在采訪到亞洲各地57家電信公司高管之后,第一次就亞洲電信市場出具了分析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印度電信市場的不同規(guī)則、數據對比和未來發(fā)展重點。安永是全球大多數電信運營商選用的審計機構。
這份在6月19日發(fā)布的報告說,無論中國還是印度,移動業(yè)務都已經取得主導權;相當多的城市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未來市場在農村,但政府能否有效扶持是關鍵;設備供應商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私募投資的作用也同樣重要。
報告中提及了一些重要的數據,包括:亞洲移動用戶已經突破10億,兩年內將達到全球的半數;在移動用戶凈增數量方面,集中表現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競爭。2006年末,印度首次以微弱優(yōu)勢超過中國。在亞洲地區(qū)增長速度最快的十大運營商中,有六家是印度企業(yè)。
事實上,印度的電信市場比想象中發(fā)展更快。從推出移動服務開始計算,同樣經過12年時間,印度的用戶數量(2006年)比中國1999年時高得多。當然,在絕對值方面,中國仍然遙遙領先。目前印度有1.78億移動用戶,到2010年要達到4.6億,中國目前已經超過4.7億并仍在高速發(fā)展。2006年,中國電信市場普及率為印度的3倍,當年度中國的電信收入為830億美元,印度只有200億美元。
除了用戶數量,印度電信業(yè)還在吸引投資方面對中國構成了沖擊。印度運營商Reliance明年打算建設2萬個設備塔,這是電信史上最大手筆的建設計劃。TATA也計劃在今后3到4年投資28億美元進行拓展。這些都意味著大量的機會。
AT&T已經購買了印度的國際長途執(zhí)照,英國電信購買了印度的國內和國際長途執(zhí)照,美國運營商Veizon正在申請國內長途執(zhí)照。此外,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以及中國的華為、中興也都紛紛投巨資在印度建廠。
這樣的火熱情況也許因為,比起中國來,印度更加歡迎外國投資者。近期,印度政府宣布把外國直接投資印度電信運營商的比例提高到74%,而在設備制造業(yè),根本就沒有比例的限制。“反觀中國,盡管為WTO成員,卻仍然嚴格控制FDI在49%的上限。”一家接受訪問的亞洲電信運營商抱怨說。
BDA中國市場研究總監(jiān)張東明說,中國的四大國有運營商均為海外上市公司,并且規(guī)模巨大。“他們不那么需要錢,所以不太愿意接受外資參股。”
政策透明度
無論是安永的報告還是BDA最近的分析都指出這樣一個觀點,中國與印度電信市場都有自己的瓶頸,但并不相同——根本不是同一個瓶子,不處在同一階段。
Kunal說,與中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印度的電信業(yè)大多是私人資本。如果說中國的市場存在壟斷,印度的電信市場就有些競爭過度。但無論如何,他說,決定印度電信業(yè)未來的三個主要因素可能是頻譜規(guī)劃、下一代語音和寬帶的發(fā)展以及無線增值業(yè)務。
印度的寬帶用戶只有250萬,而中國已經有5000萬。Kunal說,這主要是由于政府不那么重視造成的。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成本還不夠低。在印度,主流的手機價格已經被降到了18-19美元,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手機無論貴賤,幾乎都是外國品牌。雖然近期各大設備廠商已經紛紛開始在印度建廠,但印度依然沒有自己的大型生產制造企業(yè)。同樣,印度也沒有在技術標準方面提出類似于TD-SCDMA、WAPI之類的自主標準。“印度電信業(yè)的錢都被愛立信、摩托羅拉們賺走了。”Kunal說,缺乏生產制造能力是印度的巨大弱勢之一。
“不過,核心的問題在于頻率和政策。”他說。印度存在國防方面與商業(yè)爭搶3G頻率的問題,以及過度競爭造成的價格下降,中國也因為種種原因一再拖延了3G的進程。但總的來說,印度已經從靈活的電信政策中獲益。
無論哪個國家,農村的通信項目往往是讓政府頭疼的項目。印度政府曾經拿出10億美元,計劃在農村地區(qū)進行移動通信覆蓋,但通過招標,最終價格降到了原價的三成。有超過10家移動運營商前來投標,這些企業(yè)期望著未來能夠占領農村市場,所以不惜成本取得了項目。
相反,中國的通信政策有時會略顯僵硬。安永的報告指出,中國的監(jiān)管在廣電與電信協(xié)調方面以及新業(yè)務牌照發(fā)放方面存在挑戰(zhàn)。一些外國投資者們抱怨說,中國的電信市場缺乏透明度。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者當然喜歡‘壟斷’,因為這樣可以保障資產增值,盈利能力也有保障,”Ku-nal說,“但有時候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更容易達成交易。”
2007年2月,沃達豐支付111億美元,收購了印度第四大移動運營商Hutchison Essar 74%的股權,按照成交價格核算,每個用戶的價值達到1000美元。這個價格明顯高于此前幾次外國運營商參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案例中對中國用戶的估值。
此外,一位中國電信市場的財務利益關聯方對安永表示,很多交易最終沒有實現——盡管是在交易文件簽署之后。他說,“中國市場仍有待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