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過搞金融的朋友,他說德信無線這個offer可好可壞”,王先生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表示,“如果公司有發(fā)展,我就賺了,如果公司沒發(fā)展,我就賠了”。他解釋說,德信給了他兩年后以12美元買進的權利,但問題是目前德信無線的股價只有9美元,如果兩年以后德信無線的股票沒有漲到12美元以上,所謂股權就是廢紙。“但如果長到40美元,我就發(fā)了,就好象百度那些人一樣?!蓖跸壬_玩笑說。
王先生國內計算機碩士畢業(yè)后就去了美國,在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三年以后,王先生花費了不少讀完了全職MBA。由于履歷非常出色,在經過一系列面試后,王先生收到了多家高科技公司的Offer,一類是AT&T這一類美國大公司,他們的薪酬優(yōu)厚,但基本上沒有期權;另一類是德信無線和僑興這類急于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公司,他們開出的薪酬較低,但許以一個可能前景光明的未來?!罢f實在的,我個人認為,AT&T是拿綠卡的好公司,但工作上前途不大?!蓖跸壬赋?,“如果去德信,說不定真能有點作為。”另外,王先生也向MOTO發(fā)過兩次簡歷,但估計是由于MOTO美國公司在裁員,所以沒有收到回復。
德信無線涉足制造,全面轉向ODM
在王先生猶豫著是否將自己的未來押在德信無線上的時候,德信無線已經踏上了新賭途。3月29日,德信無線宣布與一家領先的“一站式”手機組件供應商簽署了協議,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以便為全球領先的手機客戶提供一站式ODM服務。根據協議,合作伙伴將持有合資公司69%的股份,而德信無線將持有其余31%的股份,新合資公司將位于北京和上海兩地。德信無線將為合資公司提供一支300人的工程師團隊,合作伙伴將提供初始資金,并向合資公司轉移約200名員工。
德信無線董事會主席兼CEO董德福表示:“客戶建議我們與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以優(yōu)化供應鏈。合作伙伴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專長以及德信無線的手機設計能力,使得這是完美的合作。我們相信,合資公司將創(chuàng)造協同效應,幫助德信無線和合作伙伴贏得全球領先客戶的合同?!?
而在此前,業(yè)界一直盛傳德信無線和比亞迪成立了一家名為“比德電子”的合資制造公司。盡管德信無線在公告中沒有透露合作伙伴的名字,但不少業(yè)界人士表示肯定就是比亞迪。德信無線一些女發(fā)言人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表示:“由于一些原因,我們和合作伙伴達成了共識,不透露它的名字?!睂τ诤献骰锇槭欠駷楸葋喌系牟聹y,她不愿意評論。
值得關注的是,有部分媒體曾報導說:“2006年末德信在沈陽沈北新區(qū)投資設立的手機研發(fā)和制造基地——德信科技園項目正式簽約,該科技園將于2007年6月正式動工建設,5年后年產值可達200億元?!辈贿^,作為上市公司的德信無線的公告中并沒有相關新聞。這位女發(fā)言人解釋說:“我們老板有很多生意,所謂的德信科技園和上市公司德信無線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我們沒有任何新聞發(fā)布,也沒有公開進行澄清,因為和我們沒有關系。”
對于德信無線為何涉足制造,一位接近德信無線的人士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透露說,2006年德信無線主要是智能手機向ODM轉型,還是以i-mate等品牌廠商客戶為主,但2007年德信無線的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s)也全面轉向ODM,并且拓展運營商客戶也將獲得成效,隨著出貨量增長,自己擁有工廠變得十分重要。2007年1月初,德信無線宣布獲得了三家運營商客戶——Hutchison Cat Wireless Multimedia Ltd( Thailand)、Asia Pacific Telecom Group(Taiwan)和Sferia S.A.(Poland),第一階段的訂單價值320萬美元,在三個月內交付。王先生也表示,德信無線的高管在面試的時候多次提到了Sprint的名字,估計如果去德信無線,他的主要職責也是開拓北美運營商市場。
上述接近德信的人士解釋說:“由于智能手機單價比較高,利潤率高,產量不大,因此成本控制要求不高,可以外包給別人生產;但功能手機量大,成本非常重要,采購和成本控制也是企業(yè)競爭力的體現,因此自己擁有工廠顯得必要?!彼嘎墩f,在此前,德信無線的智能手機由臺灣正威(foxlink)代工。而德信無線和比亞迪合作,無疑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德信無線擁有強大的研發(fā)能力,而比亞迪在物流和生產方面領先。德信也是一個非常善于和別人合作的公司——此前,德信無線已經和高通成立了合資軟件公司,并和微軟結成了戰(zhàn)略合作關系。
事實上,中興和華為也在巨資打造手機生產基地。水清木華電信研究總監(jiān)沈子信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表示:“以前他們多是外包,市場競爭激烈了,要求企業(yè)價值鏈變短,所以要自己建工廠?!?nbsp;
成為品牌廠商,是手機設計公司的終極目標?
從長遠來看,德信無線涉及制造,可能也是為未來成為品牌廠商(OEM)進行儲備。盡管中國手機設計公司曾一度輝煌,但隨著技術和市場成熟,利潤越來越薄,上游芯片供應商提供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完整,下游品牌廠商自建研發(fā)隊伍,作為中間商的手機設計公司的空間越來越小,“黑手機”成為手機設計公司的主要市場——然而,對于德信無線這種大型手機設計公司來講,黑手機市場一是吃不飽,二是在速度和靈活性上根本拼不過眾多小型的手機設計公司。
事實上,和很多設計公司發(fā)家于黑手機不同的是,德信無線主要是依靠為NEC等日系廠商設計面向中國市場的手機,中國特色的PCBA(所謂賣板子)業(yè)務所占比例一直非常小。隨著日系手機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德信也開始了從IDH到ODM,從國內市場向國外市場,從品牌廠商到運營商客戶轉型——這已經在德信無線的財報中反映,設計收入和授權費不斷下降,而整機收入不斷增長。由于德信無線此前有為日本手機廠商設計產品的國際化經驗,積累了技術實力,又是納期達克上市公司,開拓國際業(yè)務比國內其它公司更有優(yōu)勢。
手機設計公司達成無限總裁文暉表示,對于德信無線這樣的手機設計公司來說,轉型為ODM或做自主品牌,是未來的一個主要發(fā)展方向。值得注意是,另一家大型手機設計公司西姆通的母公司晨興電子不久前已經獲得手機牌照。沈子信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表示:“設計公司轉向ODM甚至是打自己的牌子是一條必由之路,現在手機行業(yè)競爭激烈,手機設計公司出山是被逼無奈,也是趨勢”。
而上述接近德信無線的人士認為,德信無線正在走臺灣宏達(HTC)的路:最初宏達的客戶主要是品牌廠商,后來宏達悄悄和運營商推出聯合品牌Qtek。在獲得了全球幾大運營商客戶后,2006年宏達終于在零售市場推出了自有品牌“HTC”,和品牌廠商撕破了臉。他強調:“我敢大膽預測,5年內德信無線一定會打出自己的牌子”。
“感覺德信還是挺能干,就算我將來不進德信,也會買個德信的手機。”離開了國內幾年的王先生,在對德信進行一翻研究后如此表示,“但很難想象德信牌手機會有人買”?;蛟S正是因為還有這個疑問,最新的消息是,王先生終于選擇去了AT&T,沒有和德信無線一起豪賭未來,但不知道他是否會考慮筆者當初給他的建議——去AT&T享受生活,同時適當買進德信無線的股票,這樣如果未來德信的股票漲了,他也不會有遺憾,也會照賺不誤。凡事都有風險,股市、職場和商海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