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看上去風平浪靜,但忐忑不安的氣氛已在手機廠商中
彌漫,政策層發(fā)出的信號愈
來愈強,整治之意已相當明顯。
“今后,信息產業(yè)部將頒布新政策,以逐步控制手機進口
比重,讓國產手機‘自力更生’,讓中國手機制造業(yè)大國名副其實?!?br />
信息產業(yè)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8月27
日在“第九屆深圳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微電子工業(yè)展”上的一席話,無論怎么看不像是不經意之言,
而像一句嚴正的警告。
其實,早在一個月之前,大家就已有“風雨欲來”之感。7
月7日,2003年的電信管理會議選在青島召開,對著全國手機31家GSM和19家CDMA廠商180多位代
表,在總結完成績和展望完未來之后,信息產業(yè)部的官員話鋒突然一轉,口氣嚴厲地表示:將嚴厲
查處以任何形式向無牌企業(yè)出租手機牌照的廠商,追究以租借手機許可證牟利的手機廠商的責任,
罰沒手機廠商借牌非法所得,對情節(jié)惡劣者處以取消其手機生產資格等處罰。
此后,行業(yè)分析人士就判斷,信產部將會出臺一些嚴控舉
措,而且絕不單只是所謂的“查”和“罰”這些簡單手段。
果然,風聲日緊。政策層不僅想好了方法──“逐步
控制手機進口比重”,而且具體于細節(jié)了──王秉科在隨后的采訪中說“將在終端入網許可上予以
限制”。
高歌猛進背后的隱痛
信產部不久前公布的統(tǒng)計顯示,國產品牌手機的市場份額
持續(xù)上升,今年上半年首次超過外資品牌,達到55.28%。此時此刻,政策層發(fā)出強列的整頓信
號,令外界不免狐疑:手機業(yè)怎么了?
國產品牌手機起步于1999年,在此之前,國內手機市場完
全是外資品牌的天下。199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應國家計委和信產部的建議下發(fā)《關于加快移
動通信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俗稱5號文件),著意扶持國內移 動通訊業(yè),十多家國內企業(yè)獲許
可開發(fā)生產手機,由此,市場上有了國產品牌手機的身影。
最初的兩年,盡管有國家政策的扶持,盡管費盡心思,但
國產品牌手機舉步維艱。由于與外資品牌在品牌、技術、資金和運作成熟度等諸多方面懸殊過大,
雖左突右攻,卻收獲寥寥,市場份額不足區(qū)區(qū)5%,且入不敷出。
北京某財經類雜志有感于此,曾撰文認為,國產品牌手機
不僅缺乏技術,且在本鄉(xiāng)本土的渠道上也不占強,即使像彩電業(yè)當年那樣可憑借的國內制造之低成
本優(yōu)勢都已喪失──外資品牌早已實現(xiàn)了制造本地化──所以毫無機會。
但出人意料的是,2001年下半年之后,國產手機突現(xiàn)異
彩,市場份額開始高速增長,在2002年下半年后更是狂飆猛進,今年上半年盤點下來,竟與外資
品牌分執(zhí)天下了。
顯然,這樣的成績令人驚喜,但在私底下,業(yè)內人士自己
所作的總結卻甚是不中聽。
“當初,要不是外資品牌在折疊機型上的判斷失誤,絕對
不會有國產品牌的今天。”一位浸淫手機業(yè)多年的人士說。
2001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的手機是清一色的直板式樣(按鍵
祼露)──歐美手機傳統(tǒng)外觀式樣,2001年下半年,在韓國時尚潮流的勁風吹拂下,以三星手機
AnyCall型號為起點,折疊式樣的手機大受中國消費者歡迎,對這種需求之喜好,外資品牌──以
歐美企業(yè)為主──大都對此甚為漠視,守直板式樣而不化,結果錯失良機,而國產品牌抓住這一空
檔,大張旗鼓。
盡管仍然缺失核心技術,國產品牌以外觀式樣為利器,輔
之以營銷渠道的下移戰(zhàn)術──將網絡重心放在外資品牌影響力較小的二、三級甚至四級城市,靠高
售價大差價刺激經銷網絡的銷售推力──國產品牌手機一舉成事,高歌猛進。當然,其中還借風于
手機產品本身的重大變化──手機逐步由高端通訊產品淪為了普通電子消費品。
但這光鮮的里面卻浸盡苦處。大量折疊式樣的手機是從韓
國和臺灣貼牌而來,技術為人掌控,利潤受人瓜分,不少的國內手機廠商實質上是一個低端的代理
商、打工者。
電信分析師、易觀咨詢總裁于揚向記者了他最近在一次研
討會上聽到的一則笑談,“如果華西村想進入手機業(yè),可以找韓國或者臺灣的公司做‘代工’,在
短短幾個月內便可以讓全中國人都知道‘華西村’手機?!?br />
王秉科透露,2002年進口的手機有1700萬部,而今年上半
年已增加到2500萬部,其中CDMA手機大都在外國組裝完成。
因之還帶來一個嚴重問題,由于貼牌或完全買進別人的方
案,同時也因為要講究機型推出速度,國內廠家對不少型號的產品根本無法或來不及消化,以至于
一旦發(fā)生問題就無法解決,從而對品牌形象造成傷害。
有消委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手機產品質量問題位居消費者
投訴的前列,而有質量問題的又以國產手機為主。國產手機的平均返修率高達6%,平均投訴率高達
50%。
更要命的是由之引發(fā)的競爭過度。為搶占市場,加之行業(yè)
內新品推出速度越來越快,國內廠家們已過分依賴于直接貼牌,同時,也造成供給過剩,產品積
壓,價格戰(zhàn)過度,行業(yè)利潤嚴重下滑,以及市場秩序混亂。
“因多數(shù)企業(yè)的產權結構的特殊性質,如一任下去,手機
業(yè)會像當初彩電業(yè)一樣,形成‘大的活不好,小的死不了’的狀況?!币晃徊辉腹_姓名的行業(yè)官
員說。
事實上,這正是決策層有意整飭行業(yè)的出發(fā)點所在。
誰受沖擊,誰會受益
一俟整飭行動實施,比如“逐步控制手機進口比重”措施
出臺,那么,行業(yè)整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在信產部王秉科副司長“警告”之后不久,信產部電信研
究院政策研究部工程師黃浩接受本報采訪,對決策層之意向作了詳細的解讀。
對于外界猜測的“限制進口”是為了解決手機庫存嚴重的
說法,黃浩給予了肯定的答復。他說:“限制進口就限制了一部分廠家的生產能力,實際上幾乎所
有國內廠商甚至包括一線廠商都或多或少在貼牌,所以說限制進口應該能夠緩解部分庫存壓力。”[!--empirenews.page--]
除想解決眼前之庫存壓力外,決策層之想法,是想以宏觀
調控手機促進手機行業(yè)回歸先前預設的“貿-工-技”路線?!爸袊袌鳊嫶?,一開始確定‘市場換
技術’的策略是正確的,而現(xiàn)在有的企業(yè)搞錯了目的,一味地把市場當成淘金場所……市場上那么
多的國產手機,究竟是‘中國制造’還是只是‘國外制造,國內銷售’?”他批評道。
決策層有此意向的外在壓力,是因為按WTO的相關條款,原
5號文件規(guī)定的外資企業(yè)的內銷比例將取消,進口手機也不再有配額,“到那時,國外品牌將不需
要以貼牌的形式就可以打入中國,沒有技術,我們的企業(yè)不得不靠只賣手機外殼為生”。
以上黃浩的解讀主要立足于行業(yè)整體層面,而具體到行業(yè)
各個利益?zhèn)€體,誰會是沖擊者,誰又會由此受益呢?
可以肯定,幾乎所有的國產品牌廠家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
響,原因是,如果限制進口,就會減低其新品推出速度。
但幾大手機商都表示,他們對此早有所準備,即便短期有
所影響,但對長期大有好處。盡管自己也有一定比例的貼牌,但TCL移 動通信總經理萬明堅表
示,眾多的帖牌廠商大量進口手機整機,擾亂了國內市場秩序,對堅持自主研發(fā)的國產手機很不公
平。熊貓手機花副總經理說,他們在年初就已建成了自己的研發(fā)中心,下半年,新品推出不會受影
響。
一些小的廠家也許就難能安之若素了。美國《華爾街日
報》撰文分析說:“中國一旦對進口手機實施限制,必將損害那些在手機生產技術上毫無作為的中
國公司的利益”。而于揚認為:“肯定有一批企業(yè)會因此而出局?!?br />
至于外資品牌則可能會成為受益者。“對于三大巨頭來
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他們在中國都有著比較齊全的生產、設計和研發(fā)鏈條,還有生產基
地?!睒I(yè)內人士認為。
《華爾街日報》甚至解讀說,“中國政府目前正考慮制定
政策,這將改善外國生產商在這個世界最大手機市場中的利潤前景”。
除了一些小的廠家會受到沖擊之外,“此政策正式的出臺
后,遭受打擊最大的應該是在中國沒有生產基地的韓國、臺灣地區(qū)等以代工為主的廠商?!庇趽P
說。
前一段時間,不少韓國企業(yè)──比如泛泰、泰信、星王
等──將制造基地搬遷到中國內地,很可能正是嗅到政策動向,提前所作的準備。
但于揚但心政策的有效性:“手機廠商也會有‘對策’。
比如說把整機拆散為零部件進口,到國內再組裝,無非是增加一點關稅?!?br />
可能之變
中國手機業(yè)將會發(fā)生的變化已經部分明晰。
在過去約兩年里,國產品牌廠商憑借前述的幾點,一舉突
破而至占到半辟江山,但外資品牌的反擊戰(zhàn)已經展開。
外資品牌廠家在外觀上作出了重大調整,比如像西門子最
近推出的一款狀如雞蛋的SL55手機即是明證──其外觀變化之大就令外界跌破眼鏡,有人評價說
“西門子已經不像西門子”,不過據(jù)說該型號在很多市場賣得斷了貨。
另外,前一段時期,外資品牌被國產品牌的新品推出速度
壓得抬不起頭來,而一旦整飭行動實施,必將滯延國產手機的產品推出速度。
外資品牌的另一大變化就是渠道下沉和精耕細作。據(jù)西門
子手機相關人士介紹,現(xiàn)在,西門子直接找終端零售店,找連鎖超市,找大賣場,除了全國性代
理,西門子也會直接和省級代理發(fā)生關系,甚至更往下滲透。諾基亞也開始在零售終端安排大量的
促銷員,學習國產手機的“人民戰(zhàn)爭”式的銷售,同時用跨國公司諳熟的流程管理和數(shù)據(jù)分析來控
制這一切,保持決策前理性。
即使整頓行動將會對國產品牌廠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不
過是短痛而已。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信產部有意“在有政策支持之前,讓國產廠商豐滿羽翼”。
現(xiàn)在業(yè)內外人士極其關注“5號文件”精神是否還將繼續(xù),
按當初出臺之時的規(guī)定,今年年底就要到期。但市場分析人士判斷,它可能還會延續(xù),牌照門檻短
期不會拆除。
不過,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2004年將會是國產手機業(yè)
的洗牌年,“先前,由于利益關系復雜,信產部即使有意想取消一些企業(yè)的牌照,也因擺不平無法
實施,而一旦在‘限制進口’上卡住關口,斷掉有些企業(yè)產品來源,讓它無以為繼,到時要解決就
簡單多了。”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