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fā)明到商用 鼠標為何用了30年?
鼠標發(fā)明者道格·恩格爾巴特于美國當?shù)貢r間周二逝世,享年88歲。早在1963年,恩格爾巴特就制作了鼠標原型。在 1968年的一次演示中,他介紹了鼠標的功能,當時還開發(fā)了軟件讓鼠標管用。盡管如此,鼠標真正開始流行,卻在遙遠的30年之后。1984年,蘋果推出首款成功的、配備鼠標的電腦,但是微軟文本式DOS仍然統(tǒng)治電腦產(chǎn)業(yè),直到1990代初微軟才開發(fā)兼容鼠標的Winodws。1995年Windows 95推出,鼠標式計算才正式宣告勝利。
30年,未必太長了些。計算機專家 Bill Buxton卻認為,計算機突破性發(fā)明從實驗室原型走向商用普及,一般都要花30年時間。
比如,1969年ARPANET出現(xiàn),但直到30年之后,美國消費者才開始廣泛接受互聯(lián)網(wǎng)。
根據(jù)Buxton的文件,多點觸摸計算也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1984年,首個多點觸摸顯示屏誕生,直到23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iPhone推出,多點觸摸才流行。又過了幾年,Android于2008年推出,iPad于2010年推出,此時觸摸才成為移動產(chǎn)業(yè)的通行標準 。
為什么花了這么長時間呢?在所有上述例子中,新技術都花了10年甚至更長時間走向成熟。恩格爾巴特的演示很鼓舞人心,但是鼠標式運算的潛力直到 1973年才漸漸清楚,當時施樂PARC實驗室開發(fā)了 Alto,它是圖形用戶界面的先驅(qū)。相似的,學術界最開始時就很喜歡早期互聯(lián)網(wǎng),但直到蒂姆-伯納斯 (Tim Berners-Lee)1991年發(fā)明萬維網(wǎng),普通消費者才可以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
當某一計算概念在實驗室確定,再體現(xiàn)在商品中可能要花10年時間。在1970年代時,施樂沒有認識到 Alto的商用潛力。蘋果在Lisa(1983年所推出電腦的前身)中綜合了許多Alto創(chuàng)意,但是Lisa標價 9995美元(放在2013年相當于2.3萬美元),結果產(chǎn)品失敗。1984年Macintosh推出時,鼠標才真正見到了曙光。其它競爭對手跟上蘋果又等了10年。
也許,“30年法則”可以幫我們預測一下未來,看看現(xiàn)有的大革新何時走向民眾。
例如,2005年就出現(xiàn)了自駕汽車(有待商榷),過去8年,技術在實驗室不斷成熟。如果遵循同樣的時間路線,商用自駕汽車將在2020年左右出現(xiàn),2030年左右被廣泛接受。
爭鳴:
1.為什么花了30年才追上?沒有什么神秘的。當所有電腦用戶都使用文本式DOS時,鼠標只是鍵盤用戶的一個障礙。當電腦向圖形界面轉(zhuǎn)移,鼠標被整合到轉(zhuǎn)移計劃中,使用鍵盤導航就比鼠標導航慢了。這有什么神秘的?當然,隨著電腦硬件容量、速度的提升,文件容量增加才變得可能。例如,在早期ARM是按KB計算的,盡管如此,用它來處理文本仍然足夠了。
2.文章有一點值得商榷。實際上自動駕駛汽車20年前就發(fā)明了。早在1980年代,德國Ernst Dickmanns就在實驗。1990年代出現(xiàn)一些成功的項目,參與者有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Dickmanns+Daimler-Benz公司,還有FHWA團隊。這點維基百科上可以查到。
3.很幸運,80年代晚期時我曾與恩格爾巴特見過幾次面,當時他還在大學工作。他是一個相當謙遜的人。
維基百科上有一段話,很符合他給我留下的印象:“1951年時,恩格爾巴特就快要結婚了,當時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他沒有職業(yè)目標。幾個月后,他總結出幾個要點:
一、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讓世界更好。
二、要讓世界變得更好,需要有組織的工作實現(xiàn)。
三、集合所有人的智力,尋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是關鍵。
四、如果你可以大大改進人們的行事方式,你就可以刺激地球每一分努力,以解決重要問題,越快越好。
五、電腦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能力。”
像他這樣的人是很重要的,他的離開讓人懷念。
A:鼠標已是昨日,未來5年就會成為過去式,觸摸屏、眼球追蹤、腦波閱讀將取而代之。
B:開玩笑吧?觸摸屏?不會,除非你能解決手指粗大問題。眼球追蹤?絕對不會,除非你希望在閱讀時,鼠標到處亂跳。它會嚴重干擾人,更別說它根本還不能用。腦波閱讀?它已經(jīng)在使用了,它的名字叫“手臂”,它能很好的響應腦波命令,通過神經(jīng)傳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