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IC的使用者,我對我國IC產業(yè)的發(fā)展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嘆息。欣慰的是IC產業(yè)在國內的蓬勃發(fā)展必然會帶動中國電子工業(yè)及其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并且我們的IC產量和產值很快就可以趕上日本、歐洲和美國。IC的發(fā)源地在美國,二十多年前傳入歐洲和日本,十年前又傳入臺灣,現在又傳到了中國大陸。在IC產生技術方面,日本用了26年才趕上美國,而臺灣只用了十年多一點時間就趕上了美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根據統(tǒng)計,2000年以來我國的IC產業(yè)每年都有30%以上的速度增長,因此可以估計,用不了十年,我國的IC產業(yè)就可以趕上美國。
嚴格來說早在二十年前,國外的IC生產技術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中國一直沒有把握住機會,因此我們不能不嘆息。八十年代末,我國就開始從日本大量引進IC生產技術,當時國內的最大IC廠家742廠(華晶集團)就是在那時候從日本東芝公司引進IC生產技術的,同時向東芝引進IC生產技術的還有南韓三星?,F在可以檢討一下我國二十幾年來IC產業(yè)的發(fā)展是個什么樣子,我們可以用信息產業(yè)部(以前叫電子工業(yè)部或四機部)一位領導的真心話來概括:我們二十多年來用于引進IC(彩電用)生產的錢,光利息用來買IC都用不完。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IC產業(yè)發(fā)展這么令人感嘆?
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責任歸于日本沒有真心向中國人傳授技術,那么爾后中國從歐洲引進的IC生產技術又怎么樣呢?上海非利蒲半導體廠、上海貝嶺半導體、還有深圳的賽意法半導體公司等等,當時引進技術的時候技術水平也應該是很先進的了吧,但為什么也發(fā)展不起來?中國沒有IC用戶嗎?中國IC市場的容量每年都有上百億元的增長,把它攤到任何一個IC企業(yè),這個企業(yè)都會被掌死。就良心而論,如果我們不是當年從日本引進了彩電生產技術,我國的電子工業(yè)不會像今天發(fā)展得這么快。如果拿今天的三星與中國任何一個企業(yè)相比,就會知道中國的IC企業(yè)到底輸在哪里?
我認為,我國的IC產業(yè)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是輸在生產技術上,因為三星公司也是與我國華晶公司同時引進日本的IC生產技術,并且目前在三星公司工作的很多高級技術人員也是中國人,因此我們只能認為,我國IC產業(yè)的失敗,是輸在管理和體制上。
先天不足,后天營養(yǎng)不良,是我國IC產業(yè)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國家,雖然是改革開放了,但一些大的技術引進項目,還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立項、審批和撥款,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的企業(yè)還都是國營企業(yè),國營企業(yè)在爭取技術引進項目的時候一般都會弄虛作假。這些企業(yè)為了爭取得到國家技術引進項目,可以說是不擇一切手段,其中在寫可行性報告的時候,首先是把技術引進的必要性寫得天花亂墜,然后把經濟效益也寫得非常可觀,最后把投資寫得非常節(jié)省,只有國外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先拿到項目,資金不足,等上馬以后再繼續(xù)向國家申請,反正生米已經將要煮成飯,國家不可能不給。
因此,技術引進項目在一開始就是先天不足,經常是一邊引進技術設備一邊修改方案,最后把資金用完了,還不能正常生產,更談不上日后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了。如:華晶半導體廠(742廠),IC產生技術引進項目在進行到第一期工程后,因資金不足就基本停止了下來,但為了向政府部門報喜,表示項目超前完成任務,提前出產品,不得不向東芝公司買進IC半成品進行封裝,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一個自力更生,獨立生產的IC產品就這樣誕生了。但直到今天,華晶半導體廠當年的雄偉目標一直都沒有實現過。
思想保守,不重視技術引進,企業(yè)缺乏活力,是國內IC生產廠家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政府領導的眼里,引進IC產生技術和設備,IC產品就可以像面包師烤面包一樣,等著面包出爐了,殊不知IC產品最關鍵的技術還在前頭,就是產品技術開發(fā)。
搞過電路設計的工程師都會清楚,開發(fā)一個電子產品,比較復雜一些的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而開發(fā)一個IC產品需要的時間還要更長,因為IC樣片試制出來后還要作電路試驗,還需要整機廠的配合。況且以前搞IC設計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用膠帶貼圖),特別是搞模擬電路IC設計,對設計師的技術水平(經驗)要求更高。光有IC產生技術和設備,還需找米下鍋,而IC產品設計,在國內IC產生技術剛引進的時候還是個空白,對IC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并且當年連師傅都沒有到哪里去培養(yǎng)。
因此引進成熟的IC技術產品是解決IC產生廠當時等米下鍋的唯一出路,但是在自力更生,自主開發(fā)等思想的指導下,只好讓IC技術開發(fā)人員加班加點,重復別人的勞動,讓IC生產設備耐心地等待著新產品的誕生,和靜靜地等待著衰老。因為,IC產品技術引進多么丟中國人的臉。
而在此同時,南韓三星卻每年花幾億美金來進行技術引進,然后用同樣的生產設備進行IC生產,并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到中國,每年幾十億元的錢也源源不斷從中國人的手中流入別人的腰包。你看多可惜,中國就這樣失去了一次IC發(fā)展的好機會。今天三星半導體公司的產品樣樣均有,這些產品完全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嗎?我看不是,我相信大部分產品都是靠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連日本人賣給中國人的生產設備也是通過引進,然后改造再賣給中國。而在國人看來引進設備還可以,但引進技術就是恥辱,中國人能把衛(wèi)星發(fā)射上天,為什么就不能開發(fā)IC。
20世紀末IC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個人電腦發(fā)明以后,IC生產技術和IC電路開發(fā)技術,無論是在效率上或者在性能上,以及在產能上都比前10年最少增長了100倍。英特爾公司在進行802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還是用手工貼圖的方法,而到了803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才開始采用CAD和EAD技術,正是因為CAD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才引起今天IC技術的進一步飛速發(fā)展。今天IC的生產和開發(fā)技術越來越集中,并且產能已基本集中在幾個世界級的IC企業(yè)手中,而且IC生產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行業(yè)。中國領導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要想讓現在國內的IC企業(yè)(國營企業(yè))直接去追趕國外的IC企業(yè)巨頭,已經是不可能了,那樣只能白白地丟失更多的錢。[!--empirenews.page--]
上個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國家在IC產業(yè)方面進行了政策調整,原來只允許國營企業(yè)涉及的IC產業(yè),現在反過來鼓勵民營企業(yè)進入IC技術領域,并把民營企業(yè)的概念延伸到外商在國內投資企業(yè)的范圍,這一觀念的改變使得二十多年籠罩在中國IC產業(yè)頂上的陰云,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隨著臺灣IC企業(yè)向大陸轉移,以及國外IC企業(yè)競爭的激烈,和國外留學人員創(chuàng)業(yè)的濃厚興趣,在2000年以后的幾年里,我國從事IC技術的企業(yè)一下子猛增了400多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海歸人員新辦的IC設計公司,中國IC產業(yè)的春天終于到來了。
與此同時,在政府提出信息產業(yè)要有自己的“心”(CPU)和“腦”(系統(tǒng)軟件)的號召下,一些代表國家頂級IC技術的產品,如:方舟1號、2號;龍芯1號、2號;漢芯等CPU產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兩年里也陸續(xù)在不同場合亮了相,并得到政府部門的嘉獎,同時也給中國政府的官員面子增加了光彩,證明政府的支持是正確和有效的。
沒有人懷疑,CPU不是當今IC技術中的皇冠,英特爾公司獨領風騷20多年,靠的就是CPU一枝獨秀。但是CPU與其他IC產品不同,它不但需要硬件支持,更需要軟件來支持,沒有一大幫熱血沸騰的軟件開發(fā)隊伍跟進,不斷地開發(fā)應用軟件來支持,任何先進的CPU都會變成廢物。對于CPU電路性能的優(yōu)越性我們暫且不說,但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采用的是別人的IP,那么我們的CPU到底有多少優(yōu)勢,能與英特公司抗衡嗎?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采用的是自己的IP,手中已經掌握大量軟件資源的軟件公司愿意跟進嗎?況且開發(fā)自己的IP談何容易,如果選用別人的IP,還不是需要乖乖的給別人交一筆知識產權費。
世界上曾有多少人,想在CPU行業(yè)與英特爾公司爭奪天下,都沒有成功。在英特爾公司剛推出80286的時候,那是個群雄輩出的時代,有西門子、NEC、臺灣聯(lián)電、IBM等好幾十家公司跟進;到了80386和80486的時代,世界大部分廠家紛紛倒閉,只剩下幾家;再到奔騰CPU的時代,世界CPU的廠家?guī)缀踔皇S⑻貭柟疽患?,最后有十幾家CPU公司聯(lián)合起來搞一個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的奔騰CPU抗衡也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