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電子首席執(zhí)行官具本俊(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郭曉峰)8月29日消息,嚴重缺乏自主權的LG電子正走在衰敗“歧途”,手機部門遭遇連續(xù)第五個季度虧損,市值淪落到約是競爭對手HTC、諾基亞的三分之一,而造就這一切歸根在于LG所謂的“本土化策略”:太把自己當外人。
LG手機部門成公司最大毒瘤
LG電子于1993年進入中國,和其他跨國企業(yè)不同,LG電子自進入中國起,便發(fā)誓要和中國成為“一家人”,即“要做一家成功的中國企業(yè),而不是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外國企業(yè)。力爭實現(xiàn)生產的本土化、產品的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也就是LG所謂的“本土化策略”。
截至目前,在此整體策略的指引下,LG電子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了近20年。自從LG電子進入中國起,就在中國國內快速布局,迅速建立起惠州、天津、沈陽、南京、青島、煙臺等一共13家生產基地,原材料采購及工廠員工均立足于中國本土,生產的規(guī)模化一定程度上給LG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優(yōu)勢,產品不僅滿足中國國內內銷,還用于大量出口國外——不得不說,LG的“生產本土化策略”已經成功實現(xiàn)。
之后的LG,在中國不可謂不努力,對中國市場也不可謂不重視,但在中國打拼了將近20年以后,LG在中國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一直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tài),在中國市場的業(yè)績表現(xiàn)也是連連虧損。
LG電子因為智能機業(yè)務運營不善,手機部門遭遇連續(xù)第五個季度虧損,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LG股價大跌,迫使其進行業(yè)務重組。而多次的手機虧損也使得LG電子整個業(yè)績頻頻下滑。
LG手機部門已經成為公司的最大毒瘤,其股價今年也下降了一半還多,表現(xiàn)差于HTC和諾基亞。其目前的市值只有75億美元,約是競爭對手HTC、諾基亞的三分之一。
人才本土化淪為空談
貝葉思咨詢認為,雖然LG電子對中國市場傾慕已久,并常常表示“對本土化矢志不渝”,但它實際上卻常常不解本土化的風情。而這種不解風情,歸納起來一句話就是:太把自己當外人。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雖然LG電子把大批工廠搬到了中國,在中國設置了多個技術研發(fā)中心和設計中心,但也僅僅只是實現(xiàn)了“生產的本土化”,在企劃、研發(fā)、設計甚至市場營銷等環(huán)節(jié)上,重要決策權依然牢牢掌控在LG韓國總部手中。
這種“家長式”的管理不僅企劃、研發(fā)和設計在中國無法得到自主權,即使LG電子中國總部,在很多戰(zhàn)略方向和重大決策上,也都是嚴格執(zhí)行總部的指令,一定程度上缺乏相應的自主權。由于總部遠離中國市場,這不僅造成決策流程緩慢延誤戰(zhàn)機,同時也導致總部決定的很多具體操作策略與市場實際現(xiàn)狀差距較大,脫離市場。
眾所周知LG在強調其本土化策略時,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人才本土化”。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LG也確實啟用了相當一部分本土人才擔任LG在中國公司的中高層。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面,翻開問題的另一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LG在啟用這些本土人才的同時,也給這些所謂的“本土化人才”設置了種種限制。
這些限制歸納起來得到的結果就是:本土人才即使是管理層,也無法的到真正的實際權力,也無法被給予充分的信任,因此導致其缺乏真正施展才能的空間。這進一步導致兩個基本的結果:其一,安于現(xiàn)狀者繼續(xù)留在LG平庸的執(zhí)行上方下達的命令;其二,有志者則可能選擇離開LG并另尋可發(fā)揮才能的用武之地。
回想2010年初上任不到一年的LG電子(中國)移動通信事業(yè)部總經理任偉光的離職,縱然有LG手機在中國整體業(yè)績不佳的原因,但真正決定性的原因,恐怕與無法得到充分的信任與授權,從而無法全面展開手腳也有著莫大的關系。
而最近有消息表明LG電子將不再繼續(xù)任用本土化人才擔任中國公司的高層,并在所有重要職位上重新啟用韓國籍人員,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其最初的“人才本土化”的策略已經被放棄,至少在管理人員層面已被放棄。
此外,LG電子在品牌和產品定位上出現(xiàn)偏差。LG電子在中國所謂的“本土化企業(yè)”的定位,實際上和其全球品牌形象定位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差異的。LG進入中國以后,最初以低價策略(相對于其他外資企業(yè))和大力的宣傳推廣強力介入市場,意圖在于一方面能夠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較低的價格也能更快得到中國市場認可和接受。這最終得到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國消費者對LG電子產品的形象認可是“中等偏上的品牌”。
但正當中國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中產階級迅速形成,中檔和中檔偏上的產品成為需求量最大、最熱銷的產品時,LG電子韓國的管理層為了保持和“全球高端市場”策略的同步,在中國也開始逐步放棄最占優(yōu)勢的中等偏上市場的有利地位,轉而專注于高端策略,并且在此策略的指引下,推行高端產品并銷售以高端的價格。這就難免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個落差——“中檔的品牌,過高的價格”。而這種落差,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或產品的認可度。
其次,LG電子從來就沒有以本土市場為依托,推出完全本土化的產品。中國市場領導嚴重缺乏自主權,大多只是充當總部手腳的執(zhí)行角色。這就使得LG在中國國內推出的產品,鮮有完全基于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而策劃研發(fā)的產品,大多要么是把全球化的產品直接移植到中國市場,要么則是在全球化的產品上增加一點中國元素的外觀設計,僅此而已。而這實際上與其“產品本土化”的初始戰(zhàn)略是有較大背離的。[!--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