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這樣的說法:與其說本田是一家汽車制造商,還不如說本田是一家發(fā)動機制造商。他們之所以制造汽車車身,大概也只是為了把自己的發(fā)動機裝進去而已。本田是日本的工業(yè)巨頭,產品形式多樣,有割草機、船用發(fā)動機、機器人、甚至是噴氣式飛機,是為數(shù)不多的即能造汽車又能生產摩托車的企業(yè)。這不,本田在月初的時候就推出了一款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新型電動汽車,兼具汽車與摩托車的屬性。
這款新型電動汽車被命名為MC-β,即Micro Commuter Beta(微型通勤汽車β型)的英文縮寫。從名字可以看出來,這是本田在微型電動汽車領域的第二個研究成果。一年前,本田發(fā)布了第一代原型車,雖然在尺寸上略大一點,但是相比它的繼任者來說,更是一個完整的產品。MC-β的量產版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與公眾見面,短期內在本田的展廳里是看不到了。
現(xiàn)在在東京街頭最多的車就是輕型車。在做過市場調查之后,本田接受了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建議,按照歐盟的L7重型四輪車技術規(guī)范進行進行MC-β的設計?,F(xiàn)在的MC-β成品的尺寸比東京街頭的輕型車還要再略小一點。
在尺寸設計上,本田參照了雷諾的Twizy,長2.5米,寬1.3米,高1,5米,比Twizy稍大。以smart ForTwo和第三代的Mini Cooper為例,MC-β與smart ForTwo重量基本相當,車身短20厘米、窄30厘米左右;比Mini Cooper短了三分之一,窄了大約45厘米,不過車身稍高出12厘米。總而言之,MC-β非常小。
MC-β的動力來自車載鋰電池。如果使用200伏電源充電,其充電時間不超過3小時,如果使用100伏電源充電,充電時間需要7小時,MC-β的續(xù)航里程為80公里。其電動機功率為6千瓦(約8馬力),最大能調節(jié)到11千瓦(約15馬力),在歐盟L7技術規(guī)范規(guī)定的最大不超過15千瓦(20馬力)的范圍內。
在知道最大輸出功率之后,再看到它最高不超過70公里的車速就很能理解了。因此,對于MC-β來說,百公里加速時間這個參數(shù)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它根本沒法開到每小時一百公里的速度。單就動力而言,MC-β相當于是一輛150毫升排量的摩托車,只不過是駕駛座的周圍裝上了汽車的框架。
當然,MC-β并不是在摩托車外面加個框架那個簡單。MC-β的管路系統(tǒng)是從本田摩托車的管路系統(tǒng)改進而來,而不是汽車管路系統(tǒng)。MC-β的車門,與雷諾Twizy類似,MC-β只配了半個門,并沒有側窗。這種設計既有好處又有壞處:這減輕了車身重量,只要不是在極端溫度條件下,就不需要調節(jié)車內溫度,但是,也不能為車內乘員提供太多保護。(雷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側窗的選裝件,由用戶自行選擇。)在MC-β的后部,本田公司該車安裝了第二個座椅,如果客戶有需要,可更換為一對兒童座椅(至少之前的MC電動汽車情況如此)。
MC-β的內部設計中,最讓人喜歡的設計就是位于汽車中間的方向盤,很有方程式賽車的感覺。當然,只是看上去像而已,MC-β本質上還是輛微型電動車。MC-β的駕駛座被設計得很高,這樣,能夠給駕駛員一個更寬的視野范圍;MC-β的動力系統(tǒng)后置,因此操作十分靈敏,不過開起來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更像一輛高爾夫球車,而不是正兒八經在馬路上跑的汽車。
考慮到MC-β車身小巧,本田沒有為其設計動力轉向裝置,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MC-β的方向盤相當沉,在低速行駛時尤為明顯。不過想要完全控制它也非常簡單,只要在轉彎時雙手緊握方向盤就可以了,因為單手根本無法轉動方向盤。而且,MC-β車內沒有什么設備來放置駕駛員的雙手,駕駛員只能將雙手一直放在方向盤上。
MC-β較高的前座讓駕駛員能輕易地穿過錐形路障,繞過街道上的障礙更是輕而易舉。不過,MC-β的座椅上沒有多少支撐物,在汽車轉彎時,會有一種即將被甩到車外的感覺,好在座椅上還有安全帶,能保證乘員安全地坐在車里。坐在MC-β里,就像是坐在綁在滑板上的幾箱啤酒上:MC-β的車框較高,車身窄小,但重心低,保證了車輪的抓地性能,但并沒有保證乘員的穩(wěn)定性,坐在里面,會一直晃來晃去。
MC-β不是一輛高性能汽車,這也很有可能是本田的微型電動汽車量產之前的最后一款原型車。如果要找一家有著多種產品制造經驗的公司來制造一款向MC-β這樣的汽車,大概唯有本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