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國許多城市提出了建設智慧交通的提議。然而,“智慧交通怎么建?”卻成為了各大城市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前,從細分領域尋求突破,成為不少城市智慧轉型的關鍵,也是智慧城市加速落地的最佳選擇。其中,智慧交通響應最快、發(fā)展也最全面,共享出行、無人駕駛、智慧停車、智能燈桿等創(chuàng)新應用接連落地,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tài)勢。作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試點,深圳在交通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不僅是全球首個智慧停車落地城市,還是第一個采用“人工智能+高位視頻”停車管理模式的城市,對全球停車市場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從運營管理的角度來看,停車證據鏈是平臺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營管理的主要依據。以往咪表、地磁感應等模式無法收集儲存這類有價值數據,滿足不了數字化管理需求,逐漸被視頻樁、高位視頻取代,其中高位視頻又憑借受干擾程度最低,建設成本也相對較低,以及高識別率、一桿多用等優(yōu)勢脫穎而出,成為以深圳為首等一線大城市的新選擇,并逐漸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下沉。
去年7月開始,深圳大鵬新區(qū)就啟動了人工智能共享停車試點工作,該項目由迪蒙智慧交通全權負責,包括系統搭建、設備安裝、技術測試、停車演示等等,經過近一年的優(yōu)化升級,目前各環(huán)節(jié)已經相當成熟。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針對市場最關心的車牌識別問題,迪蒙技術團隊優(yōu)化了AI算法,能夠精準識別藍、黃、黑、白、綠等不同顏色車牌和港澳車牌,并且對車牌上容易混淆的數字和字母,在算法上設計了二次校驗,避免后期出現誤判和錯誤扣費等情況。
可以看到,經過最近幾年的發(fā)展,智慧停車管理不但擁有了“人的智慧”,而且也變得更加人性化,而這恰恰體現了我們構建智慧城市的目的和意義。“智慧城市既要采集物理世界的客觀數據,更要主動傾聽居民的主流聲音。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將民生需求擺在第一位總不會錯的,這也是我們在人工智能共享停車領域不斷進步的最大驅動力。認準了方向,往前走就是了。”向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