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北信義路雙向公交車專用道將看見“沒有人”的公交車,原來是臺北市第一輛AI系統無人駕駛巴士要進行測試。而這不是無人車第一次在臺灣上路,事實上,臺灣大學于今年7月8日,已嘗試了校內無人車搭乘體驗。這種利用科技、無需人類司機的“無人車”,除了帶來交通變革,又將引發(fā)怎樣的營銷戰(zhàn)場?
自動駕駛汽車(Autonomous car),又稱無人車。
美國市場與技術研究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在最近發(fā)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憑借科技自動駕駛的 “無人車經濟”將崛起,不但將成為下一個重要的營銷廣告媒體,也將帶來龐大商機。
無人車 如何成為營銷戰(zhàn)場?
對于品牌而言,無人車內的設備,可成為品牌建構廣告內容的好基地,就類似現在公交車上的電視或平面廣告版位一樣;但有別于現在的車上娛樂,當車內所有的人都是乘客時,乘客可以不必擔心駕駛安全,專心體驗車內娛樂,換言之,無人車廣告將更縮短與受眾的距離。
此外,品牌還可利用無人車作為體驗營銷的載具,類似品牌包車的概念,帶給乘客耳目一新的營銷體驗,例如迪斯尼利用無人車作為園區(qū)接駁車。
而對于無人車制造商來說,無疑多了一個媒體出版的角色,車廠品牌可以利用無人車提供廣告主廣告版位,開拓業(yè)務范圍,增加商機。此外,高端的豪華汽車品牌,也可以透過高性能引擎串聯高端娛樂系統,讓廣告主跟媒體公司競相成為無人車體驗的一部分,大玩無人車的體驗營銷。
掌握科技工具 展望無人車經濟
波士頓咨商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研究預測,到了2035年,全球一年可銷售出1,200萬輛無人車。而無人車內的軟件營銷設備,預計將在2017至2021年間,成長76.10%。
在無人車普及以前,幾個汽車大廠如福特(Ford)、菲亞特(Fiat)、克萊斯勒(Chrysler)、豐田(Toyota)等,已經透過科技整合,集成Amazon旗下的Alexa人工智能助理,以及Google的Android Auto車內應用程序,讓品牌可以提供比傳統廣播電臺,更加個人化和數字化的廣告,可以說是車內廣告的程序化購買。
無人車經濟即將崛起,未來將面臨破壞性的挑戰(zhàn)?還是大好機會?就看市場怎么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