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種菜不稀奇,過去已出現不少農業(yè)物聯網、農業(yè)大數據應用,但現在已經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可以靠人工智能種菜了。
如同歐美IT巨頭的年會一般,人工智能(AI)仍舊是全場的重點科技,但在開場演講上,卻看到了截然不同的AI應用思維,因為率先登場的不是炫麗的技術火力展示影片,而是一桌蔬菜。
富士通社長田中達也在自家年度最大的技術和產品展示活動中,率先介紹的是一顆顆紅通通的西紅柿和翠綠的羽衣甘藍。他想凸顯,富士通運用科技的策略,對AI技術的戰(zhàn)略,和歐美大廠截然不同,富士通是從應用、從產業(yè)角度來看AI,更簡單來說,富士通是從顧客應用思維來談科技的企業(yè)。
科技種菜不稀奇,過去已經出現過不少農業(yè)物聯網、農業(yè)大數據應用,但現在已經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可以靠AI種菜了。在種植西紅柿過程中,富士通設計了一臺自動監(jiān)測車,可以在溫室園圃的通道上移動。監(jiān)測車上裝了紫外線LED照明燈,搭配特殊攝影機,就可以拍攝到植物莖葉上感染病蟲害病變的情況,再利用影像辨識技術,在后臺系統(tǒng)上自動判斷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一旦發(fā)現植物莖葉有異狀,可以通報農夫采取對應的行動。在西紅柿生長過程中,全部都利用這樣的AI辨識技術來追蹤,取代了過去得由人眼才能判讀的作法。等于這批蔬果是靠AI科技照顧,也難怪富士通社長一開場就要特別介紹,會后還送了每人兩顆AI顧大的西紅柿,的確很甜多汁。
農業(yè)AI化只是富士通AI融入產業(yè)應用的其中一個例子,相較于力推技術或平臺,富士通則展示了更多的AI產業(yè)應用,另一個例子則是庫存盤點機器人。
這同樣是影像辨識技術的另一個延伸應用,這款一人高的錐形機器人,則是用來拍攝貨架上的商品庫存。機器人可以穿梭在貨架間,拍攝開店前架上商品的庫存情況,等到傍晚關店時,再出動巡視一圈,在比較前后貨架上商品照片的變化,就能判斷出缺貨商品,甚至還能發(fā)現擺錯位置的貨品,并通報店長來調整。
Amazon Go未來商店的作法是以加速結賬免排隊的顧客體驗設計,但這款機器人則是著眼于解決大型量販商店管理的痛點。過去,要找出放錯貨架的商品非常困難,往往是庫存系統(tǒng)有貨,但顧客就是找不到,也就上少了一次銷售的機會。這是靠系統(tǒng)庫存管理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能靠人工逐一清查所有貨架。另一個作法是在每一個商品上貼上RFID標簽,但這得投資一筆不少的費用,而且商品售價越低,越不劃算。富士通這款未來智慧商店專用的庫存盤點機器人,正是可以取代人工盤點的根本作法。
隨著AI技術越來越火,也開始出現更多元化的AI應用類型,不一定是用來解決大問題,對企業(yè)來說,能夠解決痛點,才是更重要的關鍵,富士通這幾項AI應用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