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的第三次浪潮。
中國政府訂定以2016~2020年為期的五年計劃,該計劃涵蓋大數據、云端運算、通訊技術等項目,在政府支持下,全力沖刺發(fā)展。
據日媒Sankei報道,中國政府完整政策支持,加上5G通訊、人工智能(AI)等技術席卷而來,即將邁向超級物聯網(IoT)大國。
目前中國都市地區(qū)每人平均持有2臺手機,以現行主要通訊技術4G來說已十分足夠,一旦進入萬物聯網的物聯網(IoT)時代,勢必須導入可鏈接多臺裝置的5G。
有鑒于此,在政府主導下2017年起開始進行5G實驗,目標至2020年達到商用化;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表示,5G下載傳輸速度每秒100Mb、且距基地臺1公里內可鏈接的裝置達100萬臺。
與5G并行的研發(fā)項目是物聯網(IoT),除了PC、智能手機,物聯網(IoT)將感測裝置、攝影機等取得的信息都上傳至云端,其中還包括車聯網,因此,可自動將聯網產品數據上傳、分析的大數據、云端技術,也都是強化研發(fā)的項目。
目前如小米、阿里巴巴等中國各家廠商都傾力發(fā)展物聯網(IoT)領域,這些廠商的實力遠比數年前大幅精進,唯聚焦方向各有不同,有的著眼銷售終端產品、有的打造物聯網(IoT)節(jié)能系統。
目前物聯網(IoT)尚未普及至中國一般家庭,遠程操控的空氣清凈機等此類智能家電雖然有,但銷售情況并不好,主要也是與較少在家電量販店陳列有關,其多半放在網絡商城及幾間小米旗艦店,而最為中國民眾熟悉的智能產品是共享單車。
中國街上到處可見Mobike、Ofo等隨騎隨還的單車,該車身內建GPS功能,用戶利用手機讀取車上的QR碼,即可解鎖,因此也歸類在物聯網(IoT)產品,其中,代表品牌Mobike還設置了研究中心,以分析目前365萬臺共享單車的動態(tài)。
相較個人市場,中國物聯網(IoT)的應用更早滲透到建筑物等基礎建設,如醫(yī)院、學校等設施機構配備了多臺攝影機,據市調機構前瞻產業(yè)研究院調查,中國監(jiān)視器年銷售量上看1,500萬臺,在協助交通違規(guī)取締、犯罪偵防同時,各種監(jiān)控服務也因運而生。
物聯網IoT導入建筑物后,預估2017年將有超過500個城市進入智慧化,300個城市與電信公司、支付服務公司合作,其中290個城市已被選入國家智慧城市。
目前中國多個地區(qū)已導入臉部辨識系統,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銀川市為例,其將臉部辨識系統與銀行鏈接,而當地公交車上,人臉辨識軟件取代了收費箱,蘇州、長沙等多個車站也都導入人臉辨識技術。將用戶信息累積到云端,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結合,進行用戶偏好分析,以此為基礎,再延伸出其他創(chuàng)新服務。
伴隨2020年物聯網(IoT)、5G等技術普及,人臉辨識等技術的應用將隨處可見,此也意謂可從手機號碼、臉部等數據,來管理個人所有網絡使用紀錄,造就了所謂芝麻信用。
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個人信用評分,其依據客戶在阿里巴巴旗下事業(yè)的信息,運用大數據及云端運算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并能體驗信用所帶來的價值。可以想見,至2020年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將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發(fā)展逐漸發(fā)生變化,各種創(chuàng)新服務陸續(xù)現身,并為人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