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物聯(lián)網標準演進帶來的認證挑戰(zhàn)
標準化可能是全球創(chuàng)新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我們需要等待不同地區(qū)的頻段分配,等待技術獲得使用認可,以及等待許可分配,這些因素都可能延遲新應用的推出,物聯(lián)網(IoT)的移動電話技術運用就是明證。
雖然我們設立了中心標準機構3GPP,但關于物聯(lián)網的最新窄頻LTE(NB-LTE)技術一直緩慢發(fā)展。5G的發(fā)展前景甚至面臨著更大挑戰(zhàn),因為4G與Wi-Fi共同占用了高速通道。
相反,無需授權的工業(yè)、科學、醫(yī)療(ISM)頻段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將無線技術用于物聯(lián)網。2.4GHz頻段尤其廣泛用于無線鏈路,因為有大量可用的技術,而且無需獲得全球許可。Wi-Fi、藍牙和ZigBee都在此頻段內工作,但相應標準機構(Wi-Fi的標準機構為IEEE 802.11,ZigBee和L4PAN的標準機構為IEEE 802.15.4,藍牙的標準機構為藍牙技術聯(lián)盟)之間的協(xié)作有限,這也為我們帶來了挑戰(zhàn)。
據市場研究機構Machina Research預測,物聯(lián)網連接裝置的總數(shù)量將從2015年的60億個增長至2025年的270億個——年增長率高達16%。其中絕大多數(shù)連接(71%)是短程2.4GHz頻段連接,例如Wi-Fi和ZigBee,這預示著該頻帶必定變得更加擁擠。
Nordic Semiconductor希望支持未來的3GPP版本13 LTE-M和NB-IoT蜂窩技術。nRF91系列(計劃在2018年發(fā)布)旨在滿足新興低功耗蜂窩物聯(lián)網應用的需求,它具有諸多優(yōu)點,包括電池續(xù)航力長、部署和維護成本低,可擴展至容納數(shù)十億臺設備,幾乎適合在任何地方使用的小外形,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覆蓋。
LTE-M和NB-IoT旨在提供安全、可靠、開放的未來的低功耗標準,并為成本、尺寸、功率受限的物聯(lián)網應用提供可互操作的蜂窩連接。這兩種技術必將促進新興蜂窩物聯(lián)網市場的擴展和增長,預期將在2021年提供超過15億個連接。Nordic預測這些技術將在2018~2019年間實現(xiàn)廣泛覆蓋,初始覆蓋從2017年開始。
隨著越來越多的蜂窩設備投入使用,以及ISM頻段中物聯(lián)網節(jié)點的迅猛增加,歐洲電信標準化協(xié)會(ETSI)更新了關于兩個GHz頻段使用的標準。對于在歐洲銷售設備的制造商而言,這些標準是強制性的,已在2016年11月生效。
這兩個新標準分別為涵蓋2.4GHz頻段的ETSI EN300 328版本1.9.1和涵蓋5GHz ISM頻段的ETSI EN300 893版本1.8.1,后者也被802.11a使用。這些標準涵蓋了Wi-Fi、ZigBee、藍牙所用的基于通道的擴頻(DSSS和 FHSS)技術,可確保無線電鏈路在擁擠的無線電環(huán)境中能夠協(xié)同工作。不過,它不包含多個頻段中傳輸數(shù)據使用的超寬帶技術(UWB)。
涵蓋CE標志認證的歐洲指令有:關于人員暴露于電磁場的EN 50371標準、關于電磁兼容性(EMC)的EN 301 489標準,以及EN 300 328標準。版本1.8.1未將低功耗藍牙(BLE)分類為FHSS,而是在第4.2.1節(jié)將其列為“其他類型的寬帶調變”,并在第4.3.2節(jié)中定義了測試要求。但是在版本1.9.1中,這一點與其他2.4GHz技術保持一致。
從GPS到GLONASS和Galileo,新版本的標準還涵蓋了衛(wèi)星定位技術的使用,因為有更多物聯(lián)網標簽在卡車、貨盤和高價值產品上使用,其中包括了地理定位信息。當這些技術在1.6GHz頻段中工作時,可能產生干擾效應,因此必須展示所有這些技術的共存能夠達到歐洲認證標準,這是設計交付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德國測試機構TUV SUD一直在評估版本1.8.1和版本1.9.1標準之間的差異,如果產品符合版本1.8.1,則在過渡到版本1.9.1時就不需要重新測試。
但是,如果支持地理定位功能,則制造商需要提供新聲明,但不需要額外測試。如果將版本1.8.1測試結果用于版本1.9.1,則需要在TCF檔中考慮到這一因素。
證明藍牙等跳頻標準的合規(guī)性可能比較困難。新標準允許制造商提供“累積傳輸時間和頻率占用”的統(tǒng)計分析,這將有助于減少制造商的測試時間和成本。
新版本標準與下一代藍牙版本 5.0 在同一時間發(fā)布,后者旨在讓藍牙技術更加適合物聯(lián)網應用。更大的范圍提供了更加穩(wěn)健可靠的物聯(lián)網連接,更高的速度則讓系統(tǒng)的響應更加靈敏;更大的廣播容量會推動下一代“無縫連接”服務,例如信標、定位相關信息和導航。
支持藍牙5.0的硅組件于2016年底上市,為模塊制造商提供了將新藍牙技術添加至設計的認證方法。這些必須透過EN300 328 1.9.1版的認證流程才能完成。
該流程的一大重要變化是EN300 328 1.9.1版不再提及R和Q值,因此模塊和系統(tǒng)制造商無需聯(lián)系芯片組供貨商來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制造商能夠提供的最小空閑通道評估(CCA)值已從20μs減少至18μs,從而能夠使用更多通道。這樣一來將緩解頻段的擁擠,讓更多設備有效工作,并且降低功耗。接收器阻塞要求也從-30dBm降低至-35dBm,有助于提高頻譜效率。
新版本標準還經過調整,刪除了一些已被證明不相關的因素。例如,它不再要求在極端溫度下進行頻段外頻率中的測試,從而減少了測試時間和成本。
對標準進行的其他更改包括一些澄清說明和額外措辭,目的是在模塊制造商的測試過程中,為制造商和測試實驗室提供協(xié)助。另外,TI等芯片制造商還為客戶提供了更快速的認證流程,以便將包含固件的芯片和高階軟件直接設計到產品中。模塊制造商可以利用這個流程,加快預先認證模塊,讓客戶能夠將模塊應用于設計中。
要將無線產品推向市場,需要一系列的鑒定和審核,包括測試和書面工作,對于不熟悉這個流程的制造商而言,這些工作可能相對比較復雜。根據無線和監(jiān)管標準進行的認證無法在芯片上實現(xiàn),因此這項工作就落到Laird Technologies和Taiyo Yuden等模塊制造商身上,他們要負責確保模塊符合EN標準,而模塊制造商則必須依賴于如TI、NXP和Nordic Semiconductor之類公司提供的組件核心性能。
總結
關于工業(yè)和企業(yè)應用的物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造成我們在審核和認證流程上花費了更多的精力。2.4GHz和5GHz ISM頻段的技術主導了物聯(lián)網的發(fā)展,我們必須確保物聯(lián)網能夠高效運 行且不影響其他系統(tǒng),這對于我們應對新興物聯(lián)網蜂窩標準挑戰(zhàn)是至關重要的。
ETSI EN標準的更改已在2016年11月生效,旨在進一步改進認證流程,降低模塊和系統(tǒng)制造商的負擔和成本,同時改進物聯(lián)網中所有設備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