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產品銷量也開始不斷走俏??纱┐髟O備市場能有今天,離不開5G、AI、物聯(lián)網的推進,離不開消費者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興趣熱度和強勁需求,更離不開傳感器這一核心技術的支持。根據(jù)IDC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預計到202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整體出貨量將達到1.2億臺,在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占有率將上升至40%。
傳感器,可穿戴設備的“成就者”
從智能手表,到智能手環(huán),再到其他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設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品類豐富的產品都有著類似的功能:追蹤身體運動,監(jiān)測溫度、血糖、心率等。而在這些功能的背后,有一樣東西功不可沒,它就是傳感器。
以運動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為例,可穿戴設備的運動傳感器可以隨時隨地測量、記錄和分析人體的活動情況,用戶可以知道跑步步數(shù)、游泳圈數(shù)、騎車距離、能量消耗和睡眠時間等;而生物傳感器則可以通過動態(tài)的、非侵入性測量的方式對血壓、血糖、心電、腦電波等狀況進行連續(xù)的、實時的監(jiān)測,用戶可以實時觀察“健康信號”,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身體出現(xiàn)的異常狀況。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傳感器,我們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設備才有機會實現(xiàn)數(shù)據(jù)收集、信息傳輸和互動。因此,說可穿戴設備的本質是傳感器一點都不為過。
可穿戴設備傳感器有哪些突破點?
隨著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可穿戴設備對傳感器的發(fā)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讓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有新的變化?或者說提高可穿戴設備功能性的關鍵在于什么?從傳感器入手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首先,高度集成和多元化測量??梢灶A見的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和產品功能,今后的可穿戴設備勢必將集成更多的傳感器。不過傳感器的“體積”是個永恒的難題,如何才能在保證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傳感器呢?這就要求傳感器集成度再提高,再升級,使其能夠測量更多參數(shù),實現(xiàn)更高精度,獲取更多細節(jié)。
其次,降低傳感器功耗,增加續(xù)航能力。薄、小、輕是對可穿戴設備的基本要求,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可穿戴設備技術的短板是電池的續(xù)航時間。在電池技術獲得新的突破之前,可穿戴設備只能通過選擇備用電池、降低傳感器功耗等途徑,間接增加設備的續(xù)航能力,不過這很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成為制約可穿戴設備發(fā)展的“瓶頸”。
新材料應用與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由于人體構造復雜且存在差異性,因此,可穿戴設備如何更好地貼合人類的肢體也是需要探索的重點方向。目前,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常用材料包括柔性基底、金屬材料、無機半導體材料和碳材料等,實現(xiàn)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高分辨率、高靈敏、快速響應,低成本制造和復雜信號檢測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顯然,可穿戴設備的更多功能,都有賴于各類傳感器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只要傳感技術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智能可穿戴設備實現(xiàn)全面普及的那一天會到來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