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經歷了采購和銷售的雙重角色,也有圈內的很多同行朋友,樓上兄弟的責備是有道理,他的擔憂也是情理之中。中國IC需求的供給基本上還是依賴進口,而且還將持續(xù)10年左右。在中國的終端用戶里,70%的供貨商是普通的IC分銷商,而不是那些跨國企業(yè),如ARROW/AVNET等等,他們憑借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和特有的價格渠道,一直在調劑著整個市場,充當著一個中間橋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素質良莠不齊。面對今年上半年半導體市場供需的極度不平衡,很多直接用戶都以為國內的IC分銷商可能會大撈一筆,同時故意抬高價格,有時候某些料的價格還特別離譜。當然不是專業(yè)人士,純粹的貿易有時報價是很離譜的,如同有時我們采購商壓價也是低的離譜一樣。
國內IC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我想離不開終端用戶和供貨商雙方的共同努力。現在價格越來越透明,半導體原材料日益緊缺,IC價格變動很大,導致了很多器件不僅供貨未能及時,有些是有錢都無法買到,出現了嚴重的斷貨現象,從而延誤了用戶的生產。我個人認為,一是要加大IC貿易商的經營門檻,凈化整個商務環(huán)境,杜絕假貨、散貨、舊貨的出現;二是提高經營者的素質;三是對我們廣大的用戶來說,提高采購人員的素質也是非常關鍵的,包括了解整個市場的大概情況也是應該的,而不只是停留在討價還價、追貨等貨的地步;四是充分利用好采購的窗口作用,及時向公司反映原料的供貨情況,提前作好生產計劃,長期規(guī)劃采購需求,以免出現務期停產的尷尬局面。
我想,我們的整個行業(yè)在一步一步的成長,抱怨是沒有用的,需要的是互相理解和提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