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機場的安檢處,睡眼惺忪的出差黨們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和以往每一次出行有些許不同,這次他們沒有如同小羊羔一樣,被安排到同性別的手檢員那里,而是被提示站進了一個如同淋浴間的儀器中。
旁邊的電腦屏幕上,乘客身上的所有物品被360度地呈現(xiàn)出來。
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演習現(xiàn)場。
在不少海關、機場等組織,甚至冬奧會組委會的招標文件上,毫米波安檢掃描設備這一品類出現(xiàn)的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未來觀看比賽、乘坐火車、參加會議,甚至只是簡單地上下班,可能人人都要先接受毫米波的檢驗。
新技術的引入,會給公共安全帶來怎樣的影響,既與每個人休戚相關,也是技術國產(chǎn)化浪潮中的一抹重要剪影。
安檢簡史:
每一次摻著血和淚的技術進階
和許多預防性技術不同,安檢模式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慘烈和血腥。
回顧人類歷史發(fā)展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迭代,無不是由一系列安全事件驅動的。
從最早的違禁物品安檢門——阿房宮的 “磁石門”,就是因為荊軻刺秦發(fā)生之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重建宮殿時,特意加上去的。這座北闕門“累磁石為之”,并且成為外國人專供,依靠磁石與鐵制兵器的反應來搜身。
當然,現(xiàn)代人熟悉的“人工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時靠的就不是技術了,而是簡單粗暴,但是有效。進入城郭等日常操作就略過不提,在科考中一旦不小心被秀才們夾帶私貨混了進去,當期考官和考生被處死或流放也是常規(guī)結局。所以在考試前,一場“細致到菊花”的安檢就必不可少。如果現(xiàn)代人穿越回古代想?yún)⒓?ldquo;高考”,先要掂量下自己的小身板,在乍暖還寒的三月被扒的只剩一件深衣,光著腳拎著鞋被安檢皂隸摸個通透,能不能受得了這份罪……
電磁時代
和“磁石門”類似,在被引入現(xiàn)代常見的“安檢門”之前,金屬探測技術其實早就已經(jīng)存在了,只不過多是用于工礦業(yè),檢查礦產(chǎn)的純度,亦或是放在織布機上,避免斷針卷入布料破壞機器。
真正進入到安檢領域,還要到上世紀70年代,一系列民航劫機事件發(fā)生之后。
光是1969年一年,全世界就發(fā)生了82起劫機事件,其中影響最大的美國在1970年開始設置空中警察,不過真正防范風險還得從地面抓起,所以1972年,美國聯(lián)邦航空局FAA就要求所有航空公司開始對旅客和行李進行安檢。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于是,“大羊圈”模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也開啟了一系列現(xiàn)代安檢科技的迭變。
所謂“大羊圈”模式,就是第一道安檢線檢查所有行李,完成值機等手續(xù)后,再由第二道安檢線(也就是機場安檢區(qū))完成手提行李和人身檢查。這塊離港安全區(qū)域,也就是“羊圈”啦。
今天在眾多機場、高鐵站等公共場所,還能看到這種設置,旅客們?nèi)缤⊙蚋嵋粯优排耪荆群虬矙z門、手持探測儀、搜身等一系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