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新一代汽車產(chǎn)業(yè):與消費電子產(chǎn)業(yè)結合會幸福嗎?
你如果有發(fā)動一輛冷車的經(jīng)驗──而且是一輛57年份的雪佛蘭──當你無奈看著結霜的擋風玻璃上出現(xiàn)一小塊已經(jīng)解凍的圓圈,你可能就會了解在那場于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期間舉行的自動駕駛車輛技術座談會上,那些汽車與電子產(chǎn)業(yè)專家們所面臨的困境。
BMW 的電氣與電子部門首席執(zhí)行副總裁Elmar Frickenstein的發(fā)言或許是這群人所面臨之困境的提要──他指出,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平均生命周期七年的汽車,以及產(chǎn)品壽命很少超過18個月的消費性電子裝置中取得調和,就像是透過結霜的擋風玻璃往車外看的無奈;“我看不到任何解決方案;”Frickenstein對電子產(chǎn)業(yè)發(fā)出了求救訊號: “我們需要你們的協(xié)助。”
另一家車廠Kia Motors的策略長Henry Beizh,則是直指汽車產(chǎn)業(yè)與快速變化的消費性電子世界之間根本不對盤──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人們每年圣誕節(jié)都想要新產(chǎn)品,但在產(chǎn)品汰換周期緩慢的汽車領域,每個車主都希望汽車能撐到最后;他形容:“這兩個產(chǎn)業(yè)的結合很像是一場不幸福的婚姻。”而且新郎新娘雙方似乎都無法選擇。
參與座談會的產(chǎn)業(yè)代表,包括在今年汽車密集度特別高的CES展示其技術的其中三家車廠;拜各種先進電子技術之賜,他們都能自豪地展示將移植到最新車款的自動駕駛功能。在那些功能中,根據(jù)BMW的Frickenstein介紹,包括能執(zhí)行消除盲點、監(jiān)視駕駛人注意力、協(xié)助停車等任務的眾多車內攝影機,此外還有主動式巡航控制、自動緊急剎車等提升安全性的技術。
不過所有人都同意,他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如Hyundai品牌與產(chǎn)品策略總監(jiān)Mark Dipko所言、一輛能扮演“電子司機”角色的車輛,讓駕駛人能:“把手離開方向盤拿報紙來看。”但他也坦承,要實現(xiàn)那樣的夢想:“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Frickenstein表示,相關技術將緩步進展,若要看到一輛車具備相對簡單的自動駕駛功能,例如在停車場中找到自己的停車格,可能要等到2020年:“沒有像宇宙大爆炸(Big Bang)那樣的速成契機。”
汽車電子供貨商Visteon的全球創(chuàng)新設計總監(jiān)TImothy Yerdon則大膽認為,全自動駕駛車輛恐怕永遠都不會實現(xiàn),因為那種技術對道路意外狀況的反應,絕對不會比真人駕駛來得更好;他質疑汽車是否會知道自己身處困境:“如何能警告駕駛人把自動駕駛狀態(tài)解除?”
Kia的Beizh拋出了幾乎是禁忌的成本議題:“要花多少錢才能打造一輛自動駕駛車?而且真的能量產(chǎn)嗎?”雖然參與座談會的產(chǎn)業(yè)專家們都有疑慮,2014年的CES明顯地積極要將先進電子科技推進Yerdon所稱呼的“駕駛艙”。
未來(或者已經(jīng)是現(xiàn)在式)汽車儀表板將添加的功能,包括智能手機的多種應用程序,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wǎng)絡,電子郵件、地圖、路況訊息、酒店預定、在線購物,甚至一定會有一些成人信息服務(雖然沒人提到這個);當這些東西進駐駕駛艙,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浮上臺面──駕駛人因此分心怎么辦?
“必須要有一種更好、關聯(lián)性更高的方式;”Panasonic汽車系統(tǒng)總經(jīng)理暨營運長Thomas Gebhardt 表示:“讓駕駛人就算在信息搜尋模式時,眼睛也不會離開道路。”而大家都同意,使用鍵盤或旋鈕之類的界面來控制汽車電子設備,會導致駕駛人更容易分心,但也沒人敢保證改用觸控屏幕甚至是手勢控制會比較好,而眼球追蹤之類的技術還是科幻小說情節(jié)。
對此Gebhardt指出,語音控制或者是一個能降低駕駛人分心風險的先進技術,但他也預期該類方案無法常駐在車中,因為有很多駕駛人不喜歡、會關掉它,而習慣使用那些舊有的按鍵或旋鈕。于是到最后,駕駛人分心的問題似乎成為與會專家們的關注焦點,成為新一代汽車電子技術的關鍵安全性議題。
如Kia的Beizh表示:“我們得為我們汽車內的電子裝置尋找一個非常平順且直觀的接口。”Visteon的Yerdon對這個觀點補充指出:“現(xiàn)在,我們需要了解使用者的體驗,并打造出像是手機或是小型平板的精密塑料模型。”
座談會臺下的聽眾也對駕駛人分心的議題討論熱烈,有一位還發(fā)問,質疑駕駛人是否會因為汽車接手了大部分的駕駛任務而變得開車技術越來越差;而也許如此回應感覺有無禮,Beizh的回答有點像是在說:“駕駛人技術就是會退化,那又怎么樣?”
Panasonic 的Gebhardt 則指出,汽車駕駛座艙內越來越多的科技功能,恐怕不見得對駕駛人有幫助,反而是增加復雜度、導致駕駛分心以及汽車成本的增加,特別是有軟件更新的需要時,不但可能無法改善某項功能,反而還為駕駛人帶來負擔。他提出了一個在CES上罕見的想法,認為汽車與科技業(yè)者應該考慮把一些東西拿掉。
“當你討論要添加什么新功能時,應該同時要考慮,什么是要減掉的;”Gebhardt指出:“我們不認為能永遠持續(xù)把一樣樣新功能迭加到汽車內。”看來自動駕駛車輛的擋風玻璃又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霜啊!
來源:EE TIMES;翻譯:Judith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