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OS 14的發(fā)布,我們可以說iPhone實際上具有了流暢的“桌面”。
不夸張的說,在主屏幕部分,iOS 14是iPhone史上改動最大的版本。小組件和 APP 資源庫的出現(xiàn),讓iPhone用戶的主屏幕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樣。在從Android 2.X版本開始,其實我一直都不怎么習慣使用小組件,所以即便是iOS 14,小組件并沒有讓我有太大的興趣,況且目前測試版階段,多數(shù)第三方APP并沒有適配,暫時還不能充分發(fā)揮其價值。
反倒是APP資源庫,一個類似Android已使用多年的應用抽屜,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用戶的使用習慣、桌面整理以及效率提升。至少,它讓我不再奢求第三方桌面APP。
iPhone用戶沒等來第三方桌面,等來了APP資源庫
什么是桌面?桌面應當是我只想擺放我想看到的東西,而不是所有的東西全部擺到桌面上,我需要去安排怎么排列。
在此之前,iOS的主屏幕非常簡單粗暴,所有的APP都會出現(xiàn)在主屏幕上,為了不讓它看起來不那么凌亂,每個人整理桌面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文件夾收納,有按色系分屏,也有直接按照使用頻率排列……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免不了一次繁瑣的來回拖動,即便是iOS 14上,也依然沒有支持批量整理圖標。
于是,蘋果便給了你一個「倉庫」。
升級到測試版的iOS 14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還別說,這次的測試版穩(wěn)定性確實不錯,一些漢化不全的問題到了Beta3上也已經基本完善了,也是時候跟大家聊一聊「APP資源庫」了。
APP資源庫——iOS 版的應用抽屜
在WWDC20上,Craig Federighi開始講到APP 資源庫的時候,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的就是Android系統(tǒng)部分桌面采用的「應用抽屜」。不可否認,兩者在形式、功能上存在不少相似的地方,卻也有著各自的特色。
在iOS 14中,主屏幕滑到最左邊調出小組件頁,滑到最右邊則是APP 資源庫。應用保存在資源庫具有最高優(yōu)先級,是否保存在主屏幕上則成為了可選;這個邏輯與Android應用抽屜是一致。
長久以來,蘋果一直都比較注重培養(yǎng)并維持用戶的使用習慣。這次主屏幕的變動算是較大的一次更新,因此也基本保留了以往的使用邏輯。
即便你不知道APP資源庫或者不想用APP資源庫,也可以繼續(xù)保持之前的使用習慣。在「主屏幕」中設置新下載的APP「添加到主屏幕」,這樣APP資源庫基本只是相當于在所有的APP頁后面多加了一頁而已。
在APP資源庫中可以把APP添加到主屏幕,而以往的從主屏幕刪除APP的方式也多了一種選項——從主屏幕刪除(即僅保存在APP資源庫中)。
Android原生系統(tǒng)以及Nova Launcher等第三方桌面啟動器都采用「應用抽屜」的形式。我用的比較多的是Lawnchair,接近原生桌面,自定義功能足夠且整體不臃腫。
從用戶使用的角度來看,在iOS 14中試圖點開一款APP,主屏幕依然是優(yōu)先級最高的入口,這一點并沒有什么問題,但APP資源庫的默認優(yōu)先級卻有些靠后,相較于Android系統(tǒng)的應用抽屜。
在Lawnchair、Nova Launcher等第三方桌面啟動器上,點擊應用抽屜按鈕或者從底部上滑,即可直接進入應用抽屜。而iOS 14中,則需要在主屏幕滑動到最后一頁,再向左滑動一下才能進入APP資源庫。
告別十幾頁的主屏幕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主屏幕安裝的應用有十多頁……從這個角度來看,難道蘋果原本就設定APP資源庫為較低的入口優(yōu)先級?
從我這段時間的使用體驗來看,應該并非如此。如果你的iPhone上安裝應用有100+甚至更多,導致主屏幕頁數(shù)較多時,「記憶輔助+手動查找」一款不經常用到的APP本身就是比較差的體驗,更高效的辦法應該是直接用下拉搜索。那主屏幕根本就沒有必要存在十多頁,因為最后一頁的應用可能一個月也用不了一次么,除非你喜歡來回滑動屏幕打發(fā)時間。
APP資源庫的存在就可以讓用戶能夠盡可能精簡主屏幕,只保留最常用的APP。
使用安卓手機,我也不大喜歡在主屏幕放置太多應用,包括微信、微博、相機、網易云音樂以及支付應用等常用APP在內,不會有第二頁。其它一律從應用抽屜或者搜索中打開,因此切換到iOS系統(tǒng)上也一樣希望主屏幕可以盡可能簡單一些。
使用iOS 14的這段時間,我的主屏幕已經被精簡到了一頁。至少目前來看使用起來比較舒服——右滑負一屏小組件,左滑APP資源庫,上滑控制中心,下滑搜索,全了。如果不是為了給小組件一點存在感,主屏幕的音樂小組件都可以不要,況且這樣主屏幕多少不會那么單調。
順帶多提一下,iOS 14中是支持隱藏主屏幕頁面的,通過這種方式去精簡主屏幕。如果你是從舊版本升級上來,倒是省去了一個個從主屏幕移除APP圖標,萬一用不習慣了還能隨時調回來。
越用越好用的APP資源庫
在早期的Android系統(tǒng)中,應用抽屜也僅僅只是APP庫,依據安裝時間或者首字母排列。在后期的逐漸優(yōu)化中,不同的桌面采取不同的策略,像Nova Launcher和Lawnchair的應用抽屜也具備較高的個性化定制,文件夾或者分頁存放。至于是否有效提高效率,這就因人而異了,畢竟不是所有用戶都善于根據自己的習慣來合理安排APP排列。
在iOS 14的APP資源庫的樣式以及使用邏輯中,依然能看到和安卓桌面應用抽屜相似的地方。例如頂部的快捷搜索欄、常用/建議應用,位置露出都具備最高優(yōu)先級。
不同之處也比較明顯,APP資源庫并非像主屏幕圖標一樣逐一排列,而是根據社交、生活、游戲、效率等類別進行收納。
初次打開APP資源庫,估計很多朋友會跟我有一樣錯誤的認知,以為每一個收納的分類區(qū)是一個文件夾(畢竟視覺上太像了),點擊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不對勁。
點擊APP圖標會直接打開目標應用,而并非展開該分類文件夾,只有點擊每個區(qū)塊右下角四個小圖標的區(qū)域實現(xiàn)完全展開分類文件夾中的所有APP。
不需要多久,你就很快習慣了這樣的應用收納方式。
我不禁聯(lián)想到錘子Smartisan OS桌面的一個特性,在主屏幕的頁面管理界面,桌面頁會縮放至1/4大小,除了方便APP跨頁面拖動之外,直接點擊APP執(zhí)行打開動作。在目前人均手機屏幕尺寸6.0+英寸的情形下,這種方式倒不失為一個好思路。
回到APP資源庫,每個分類下,可以直接點開的三個應用并非隨機展示的,而是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優(yōu)先展示當前情況下可能會用到的APP。包括每個分類塊之間的排序并不固定,根據應用使用時長不斷變化。
理想情況下,iOS 14使用的時間越長,「建議」區(qū)、每個分類下優(yōu)先展示的APP以及分類塊的排序會越精準。意味著在某一時刻,系統(tǒng)可以判斷出你的目標APP,以更高的優(yōu)先級展示給你。舉個例子,如果工作日經常點外賣,快到飯點的時間或者經常點外賣的時間點,打開APP資源庫,美團外賣/餓了么就會自動出現(xiàn)在最高優(yōu)先級的位置。
說的高大上一點,這就是所謂的智能學習。
從這個方面上來說,這是APP資源庫相較于Android應用抽屜的核心優(yōu)勢之一。蘋果試圖通過將用戶習慣與APP管理結合,以動態(tài)的方式來提升效率。
畢竟在手機安裝APP足夠多的情況下,無論是哪一種收納管理方式,所體現(xiàn)的效率價值都是有限的,而且是高度依賴你能記住常用APP的具體位置,多數(shù)情況下可能還是直接用搜索功能來的更快。
而點開每一個收納分類,所有的APP則是按照標準的首字母排列的,且中文的優(yōu)先級高于英文。
雖然智能學習可以比較人性化的改善效率,不過在尋找一些冷門的APP時還是免不了的麻煩。這個時候就不必試圖點開每個分類了,直接點擊搜索框或者下拉進入搜索頁面。
搜索頁相當于APP資源庫的次級抽屜,所有APP按照首字母排列,可以直接搜索想要的APP名稱或者通過右側字母導航滑動到指定位置。無論在什么時候,通過搜索來尋找目標APP都不會太慢。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在主屏幕進入全局搜索功能。
說到底,APP資源庫所采用的收納方式也不是多么新奇,也并非有多大的優(yōu)勢,而從一些細節(jié)功能上的加分才會讓其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細心一點,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分類區(qū)塊中,右下角四個小圖標的APP,也是根據算法推薦的。也就是說每個分類有七個位置露出最常用的APP,大圖標不會與小圖標APP重復;其次,置頂區(qū)「建議」、「最近添加」所顯示的APP也不會與下面所有分類中展示的大圖標APP重復。
雖然看起來這并非值得一提的細節(jié),但在使用過程中你就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shù)奶幚矸绞?,能夠盡可能發(fā)揮屏幕顯示空間。
APP資源庫分類不準、不支持模糊搜索等
盡管APP資源庫有讓我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就目前測試版的使用體驗而言,還是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此前漢化不全的問題在最新的Beta3版本中已經基本完善了,就不再提了。
1.分類邏輯不夠精準,不支持自定義分類
APP資源庫的分類收納的確可以優(yōu)化體驗,但前提是分類足夠精準,否則只會是負優(yōu)化。
APP資源庫的分類標準看起來比較模糊,也有可能是對中文APP不夠友好。這段時間體驗下來,就遇到多次因為不同的分類認知導致逐一點開多個分類去尋找。
舉幾個例子,APP資源庫中沒有「理財類」或者類似的分類,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錢包」在實用工具類別下,支付寶在生活方式類別,而銀行類APP卻被歸為「效率」類別。
而天氣怎么會和地圖、新聞資訊類APP歸為一類呢?甚至京東、淘寶這類購物APP也有必要單獨歸為一類(也可以和理財應用放一起)。
我沒有覺得我的分類認知是最合理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類習慣,很明顯APP資源庫目前的分類邏輯過于模糊,至少在較長的適應階段會給用戶帶來困擾。
是的,它還不支持自定義分類。甚至由于是智能排序,連分類區(qū)塊的自定義排序都不行。
2.不支持模糊搜索
不支持模糊搜索,我覺得這個是比較致命的。
按照國人的習慣,從搜索通訊錄中人名到搜索APP名稱,使用每個字的首字母或者拼音搜索顯然是更高效的方式,而APP資源庫中似乎并不支持模糊搜索功能。
以微信舉例,用中文拼音首字母「wx」和全拼「weixin」竟然都顯示「無結果」,符合其邏輯的搜索應該是「wechat」或者「微信」。
很顯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APP的英文名稱,要求普通用戶按照英文的習慣搜索顯然不合適,而需要在拼音輸入法下打出中文完成搜索,效率必然會下降。
相較之下,多數(shù)國產定制系統(tǒng)在搜索功能上更加符合本土用戶使用習慣。
3.資源庫的收納方式單一
如之前所言,每個人對自己主屏幕都有不同的習慣,有人喜歡按首字母排列,設計師喜歡按照圖標色系分類,也有的習慣于功能類別。顯然,當下APP資源庫的單一收納方式不能滿足各類需求,尤其是分類過于粗糙的情況還未能解決。
我又忍不住建議蘋果可以略微參考母公司的思路,在錘子Smartisan OS桌面管理中,就預設了四種自動分頁的邏輯:按次數(shù)排序、按色彩排序、按安裝時間排序、按分類排序,同時也支持自定義管理,給每個分類頁重命名。
引申到APP資源庫中,考慮到iOS 桌面是以主屏幕和APP資源庫共存的方式,主屏幕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自由定制,而APP資源庫中,蘋果可以適當考慮提供多種人性化的自動收納方式。
總結
在這段時間的體驗下來,我已經基本習慣了使用APP資源庫,已經完全擺脫了來回滑動屏幕的繁瑣。雖然同樣是「應用抽屜」,iOS 14的APP資源庫會讓我覺得更好用,它可以讓手機逐步記憶、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和規(guī)律,智能推薦的方式來優(yōu)化尋找APP的過程。
當然,APP資源庫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一部分可能正式版會被解決掉,但肯定也會有一部分會一直存在。但APP資源庫的存在也絕對是iOS桌面比較重大且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功能更新,而且會隨著使用時間越久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