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芯片自給率低卻是不爭的事實,AI芯片風口,讓中國成為最具潛力的選手。似乎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終要來臨,主角是人工智能芯片。中國AI芯片將進軍安防領域,無人駕駛太遠,人人都想切安防蛋糕。
深度學習技術,猶如一管強大的興奮劑,讓中年遲暮的半導體產業(yè)整個沸騰了——它能讓現有的芯片性能提升1萬倍。正在經歷“摩爾定律失效”危機的從業(yè)者們喜出望外,終于因深度學習而柳暗花明。
隨之而來的還有,前赴后繼的趕風者,他們野心勃勃,手握前沿算法,紛紛誓言要做傳統半導體行業(yè)的顛覆者……讓資本和市場興奮不已。
坊間傳聞,僅僅2017年下半年,在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忙碌的流水線上已積攢了超過30款人工智能芯片等待下線流片。作為芯片正式量產前的小規(guī)模試產,流片意味著芯片距離落地越來越近了。
AI時代下的“軟”紅利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制造國,但芯片卻一直是從業(yè)者們的一塊心病。
雖然中國市場消耗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芯片,但芯片自給率低卻是不爭的事實。業(yè)界早有“中國進口芯片比石油還多”的說法。
“這個數字大概是10%左右。”芯片行業(yè)資深專家莫大康談到中國芯片的自給率時說道,“一些機構給出的數字為17%,但這是把英特爾和三星在中國生產的芯片也計算在內。”
需求催生出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華為海思、展訊、中星微等一批中國芯片企業(yè)崛起,但站在全球市場上來看,這遠遠不夠,直到最近以深度學習為首的人工智能技術落地。
依托中國人口紅利的海量數據,資本加持、人才和巨大市場需求,讓中國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最具潛力的選手。同時,政府立志實現“人工智能強國”宏愿,人工智能芯片被列為八大關鍵技術之一。
一切因素向好,似乎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終要來臨,主角是人工智能芯片。它又被稱為深度學習芯片、神經元芯片,主要指專為深度學習計算特點和需求而設計的一類專用芯片。
根據小編統計,國內以人工智能芯片為核心的創(chuàng)業(yè)規(guī)模公司為18家,成立時間多為1年~2年,融資輪次集中在A輪及更早,多聚焦在端智能和視覺領域。
在這群極具挑戰(zhàn)精神的人工智能芯片創(chuàng)業(yè)者中,中科寒武紀是最為耀眼的一家:已經拿下華為麒麟970芯片合作訂單——將其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專利植入麒麟970芯片,為華為Mate10、榮耀V10等旗艦手機加速。據業(yè)內人士透露,該款芯片的出貨量將達到3000萬片。
“公司如其名。”中科寒武紀依托于“國家隊”創(chuàng)建,其中陳云霽、陳天石兩兄弟為創(chuàng)始人。陳云霽9歲上中學,14歲進入科大少年班,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弟弟陳天石也基本沿襲了哥哥的成長路徑。
“我畢業(yè)后一直做芯片,弟弟一直做算法——芯片加算法,正好誕生了‘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陳云霽說道。這位在2015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最佳創(chuàng)新人士”的天才語出驚人:“要讓人工智能芯片的計算效率提高1萬倍,功耗降低1萬倍。”
這對遵循摩爾定律運轉了近70年的半導體業(yè)而言,是一次巨大沖擊!過去,芯片的迭代周期為18個月,每一次迭代性能提升一倍。現在,“算法”這項軟技能猶如九陽神功,要將硬件的鐵律打破。也正因為此,在人工智能芯片創(chuàng)業(yè)團隊中,大多數領頭人為人工智能研究型學者或偏算法型人才,并沒有沿襲芯片行業(yè)的傳統——硬件科班出身。
早在2015年,英特爾豪擲167億美元收購可編程芯片廠商Altera時,投行分析師Tony給出的投資意見就是:“VC們在面對這樣的芯片創(chuàng)業(yè)者——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從事軟件工作,不具備軟件知識,應該迅速撤離。” 可編程芯片(FPGA)現已經成為芯片廠商進軍AI的敲門磚。
隨后的一年里,英特爾加大籌碼,開啟了“買買買”的大力布局戰(zhàn)略,代表性的收購案包括以3.5億美元收購人工智能芯片創(chuàng)業(yè)公司Nervana、4億美元收購計算機視覺芯片Movidius、153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供應商Mobileye等。大企業(yè)的布局,更加速了追風人的步伐。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產業(yè)迎來了軟件算法出身的余凱入場。
2015年11月,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長余凱辭職,創(chuàng)立地平線(原“地平線機器人”)。那時,人工智能芯片還是一個讓大多數中國從業(yè)者摸不著頭腦的詞。“這是一件非常具有遠見的事。因為你看到了別人還沒有看到的事情。”余凱談道。
“低調內斂”“不善言辭”等傳統半導體從業(yè)者的標簽被一一撕掉。取而代之的是深得互聯網精髓的新生代,他們自備“代言人”屬性,強調更快地迭代落地,慷慨激昂地講述著PPT上陡峭的性能提升曲線。
2017年年初,埋頭苦干兩年后,地平線獲得英特爾投資;年底,其首款專用人工智能芯片落地。“我們無疑是這個領域中最快的,沒有第二。”余凱激動地對記者說道。
2017年11月,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商湯科技宣布引入高通的戰(zhàn)略投資。這一芯片巨頭表示,正是看中了商湯在機器學習模型與算法上的優(yōu)勢。早些時候,兩家公司已就手機和物聯網人工智能芯片達成合作。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芯片初創(chuàng)團隊熠知科技(ThinkForce)橫空出世,宣布完成4.5億元A輪融資,成為芯片創(chuàng)業(yè)隊中早期融資額最大的一筆。在其亮眼的投資人背景中——依圖科技、云鋒基金、紅杉資本、高瓴資本,計算機視覺公司依圖科技排在第一位。有業(yè)內人士指出,該團隊早期曾在依圖科技內部孵化而成。
創(chuàng)辦于2012年,早期以提供語音識別、語音交互等技術方案的云知聲也加入了戰(zhàn)局。其首款集成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將在今年完成流片。云知聲聯合創(chuàng)始人李霄寒博士向記者表示,早在2014年,公司就有做芯片的想法,“因為智能家居跟手機不一樣,不是純軟件就能解決問題”。
當然,在諸多以算法為核心實力的團隊之外,還有“硬”背景出身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因獲三星、賽靈思、聯發(fā)科等芯片巨頭投資而備受關注的深鑒科技,脫胎于清華大學電子系,其CEO姚頌是一位來自于2011屆的90后。他在本科期間就發(fā)表了多篇相關論文,同時也是清華電子系學生科協主席。
2015年姚頌本科畢業(yè)。一年后,深鑒科技成立。“我們聯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韓松是在博士研究過程中轉向算法方向的。”姚頌談到團隊背景,“做人工智能芯片靠純硬件背景行不通。我們在機器學習、SLAM算法(實時定位和地圖構建)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研究。”
2014年創(chuàng)立于美國圣地亞哥,兩年后選擇在中國珠海落地的耐能科技也同樣堅信著“硬件工程師”文化。創(chuàng)始人劉峻城曾供職于三星、高通等巨頭公司的研發(fā)中心,創(chuàng)始團隊多畢業(yè)于世界名校的電子工程系,擁有超過10年的芯片行業(yè)從業(yè)經驗。2017年11月,耐能科技獲得阿里巴巴、紅杉、高通等數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