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報告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月活躍用戶數首次連續(xù)兩個月環(huán)比下跌,流量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有些意外的是,中國門戶網站鼻祖、最老牌的新聞資訊平臺-新浪新聞卻后發(fā)崛起,逆勢重生,全景生態(tài)流量月活躍用戶數突破4.1億,并呈現出用戶層次高、年輕用戶占比高、女性用戶觸達程度高等平臺氣質。
無獨有偶,京東在618也公布了開放流量伙伴們的不同氣質:網易男性消費者占比更高,而新浪女性消費者占比更高,也更關注健康生活,同時,北京用戶的占比更高。對比QM和京東的數據分析,對新浪平臺的評價比較一致,也驗證了新浪新聞確實有很高的用戶質量。
移動互聯網進入到存量市場,野蠻生長難以再現,時代變了,不計成本的瘋狂模式行不通了,精細運營將變成主旋律,價值回歸正在潮起。
1、全景生態(tài)成為大勢,巨頭競爭不留死角
從產品布局來看,APP、小程序、終端、web、H5等不同用戶場景,代表巨頭們的產品全場景化、用戶分布的多元化,進而形成全景化的流量矩陣。
QM將眾巨頭的流量玩法進行了分類,三大流派分別為:布局多用戶場景搶奪生態(tài)流量的流量派(新浪、京東等)、補貼現金+下沉用戶喜愛內容的下沉派(拼多多、趣頭條、快手等)、內容全面開花的全景派(BATZ)。
在我看來,QM劃分的三大流派不完全是流量搶奪問題,更重要是平臺基因和價值觀問題,比如新浪、京東都是重視內容、商品質量的耿直范兒、忠厚范兒,而拼多多、趣頭條、快手更多是搶地盤的年輕人,而BAT之類玩家更加在意搶奪入口。
無論從哪個維度,流量戰(zhàn)爭已經走向全景生態(tài)階段,要么走橫向擴張的大胃王路線,要么走精耕細作的運營路線。這幾年,新浪新聞一直在悄悄打造自己的垂直深度產品,深度打造財經、體育、汽車、科技等特色欄目、特色業(yè)務,并精心打造了要聞頻道,將內容深度、用戶參與融入產品和運營之中,形成了獨特、深度、有格調的內容生態(tài)。以新浪體育為例,從內容產出到體育版權運營,再到賽事自主報道體系的打造,都可見新浪的精細化運營內功。
在自媒體崛起之后,很多資訊平臺走向自媒體化,一哄而上,卻帶來了同質化競爭。相比之下,新浪新聞比較理性,讓自己的內容無處不在,覆蓋各種閱讀場景,讓內容、用戶之間變得更加沒有邊界。正是這種開放思維,新浪新聞靜悄悄地實現了渠道下沉,覆蓋城市深入到五線。
類似走全景流量路線的典型的資訊平臺還有UC資訊,UC定位是大數據新型媒體平臺,其內容布局上,有自己的UC瀏覽器和神馬搜索的加持,再加上背靠阿里大文娛內容生態(tài)圈,UC獨有的終端合作也十分多元化。
在移動終端多樣化的今天,內容巨頭們必然走向全景生態(tài),巨頭競爭將沒有死角,正在改變過去的江湖格局。當然,每一家巨頭對于全景的理解不同,有的走向縱向場景打通,有的走向橫向擴張。
2、用戶質量是王道,精細運營是內功
當前經濟形勢,大家心知肚明,廣告主投放預算大多數在壓縮,錢自然要花在刀刃上,不再撒網式覆蓋,投放也會更加傾斜于優(yōu)質媒體平臺。全景流量生態(tài)是未來大勢,卻也讓營銷變得更加復雜,而最好的投放邏輯永遠是以人為中心。
用戶規(guī)模是格局,用戶質量是王道,內容氣質決定用戶層級,每一個巨頭都有自己的長板和短板。比如,今日頭條系擅長泛娛生態(tài)和用戶眾包,于是在短視頻方面做得不錯,而騰訊卻在這方面卻遲遲找不到感覺。
當然,用戶質量的層次不是憑空而來,是長期精細化運營的用戶資產累積。新浪一直是中國精英階層喜愛的新聞資訊平臺,先后孵化出新浪博客、微博等產品。新浪做新聞不止是做新聞,而是深入產業(yè)生態(tài),走進產業(yè)、走進用戶,有點像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思維,將用戶社群和品牌資產進行了很好的打通和連接。
用戶層次高,女性用戶占比高,成為新浪新聞的核心用戶群畫像,也體現了新浪新聞app的平臺價值。在流量至上的年代里,很多人只看量、不看質,催生了內容生態(tài)的混亂和無序?,F在看來,新浪傳承了強運營的能力和基因,沒有放棄新聞專業(yè)主義,也并沒有因為專業(yè)而變得曲高和寡,這是一種很厲害的運營能力,不止是技術和流量,還有價值觀和文化信仰。
在我看來,新浪似乎正在等待一個新的媒體換代周期,自媒體時代已經處于疲勞期,很多用戶的行為習慣正在回歸。武術家李小龍曾說過,他不怕什么招數都會的高手,卻小心煉成絕招的人。新浪新聞不太可能走向百度、今日頭條之類的路線,卻有自己的絕招,精細化運營能力是同行們不容易趕超新浪的內功。
3、存量時代,私域流量是價值爆發(fā)點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yè)里,很長一段時間有BAT三座大山,巨頭們往往通過自主擴張或投資進行多元化生態(tài)布局,本質是流量圈地和場景搶占,這也是存量時代的鮮明特征。在自己領地吃不飽,進行縱向、橫向的擴張,進而更有效地發(fā)揮平臺規(guī)模優(yōu)勢和用戶資產。
微博孵化出秒拍、一直播等產品,今日頭條孵化出抖音、飛聊等產品,這種孵化更多是公域流量的規(guī)模化復制,進而短平快地掃蕩市場。在當今的存量時代,巨頭們大多在做橫向擴張,有著強烈的場景壟斷沖動。
新浪新聞卻成為一個異類,拒絕產品邊界的擴張誘惑,堅持精細化運營的戰(zhàn)略,將自己的生態(tài)做深做厚。新浪新聞的精細化運營體系,是產品創(chuàng)新、運營創(chuàng)新的融合結果,本質上是一種私域流量的挖掘和激活,用內容激發(fā)興趣,用興趣連接人,用圈子之類產品強化興趣社群,形成良性的螺旋式成長。
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多了,公域流量的搶奪會變得越來越白熱化,同時,也會帶來流量成本的飆升。私域流量是未來爆發(fā)點,也是一個平臺生態(tài)質量的參照系,誰玩轉私域流量,誰是未來的贏家。
以用戶為中心,推進內容生態(tài)和用戶生態(tài)的深度連接,將在平臺生態(tài)里再造出一個新世界。傻大黑粗、野蠻生長的年代,已經隨風而去,社群化、智能化、精細化是未來進化方向,而不是玩命地給用戶灌內容,讓用戶成為主人,而不是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