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科技傳播,往往被一些科學家覺得太低端而不屑于介入。而對于媒體工作者而言,又往往因不專業(yè)而飽受公眾詬病。如人文學者談論人工智能往往止于倫理、法律及道德層面的討論,無法深入科技細節(jié)及應用層面,總給人一種隔靴撓癢的感覺。
楊瀾懂人工智能嗎?
看到這部新作《人工智能真的來了》,許多朋友可能不約而同地都會萌生這樣的疑問?;蛟S這也是傳統(tǒng)科學觀影響下人們心中固執(zhí)的、隱隱的困惑。事實上,這種“思維應激”背后折射的不過是社會公眾對科技傳播的一種誤解。通常,人們總是覺得談論前沿科技是科學家或技術專家的專利,其他人等都沒有資格參與深入對話。應該說,在科學技術日益告別意識形態(tài)的時代,上述這種思維與思想已然落伍。通讀完《人工智能真的來了》一書,想必你會更加認可這一觀點??梢灾v,該書在社會公眾與科技前沿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該書作者及其團隊在2016年走訪了全球三十多家頂尖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采訪了八十余位業(yè)內專家。在作品中,不僅有采訪手記與精美插圖,還有相關鏈接,全方位展示了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及前沿動態(tài)。具體而言,從科技傳播的角度來看,該書有如下三個特點:
其一,有溫度的科技傳播??茖W家搞科技傳播,就怕干癟癟地講科技知識、應用及產業(yè)等,總之,在牛頓范式影響下,將科技與各種“力”關聯起來,無論是生產力還是戰(zhàn)斗力,總之,一上來就給人一種略顯功利的感覺。而其實,科技創(chuàng)新背后是有鮮活的人介入的,有人就有故事,就應該有溫度。在《人工智能真的來了》一書的閱讀中,我們就能不時地感受到這種溫度。
比如,對于“計算機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作者及團隊實地考察了當年阿蘭·圖靈創(chuàng)造“炸彈解密機”的英國布萊切利莊園后,不僅詳細追述了曾經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中那段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往事,而且對圖靈短暫而多舛的命運有一份獨特的感懷——“天才,領先于時代,常常受到誤解、非議甚至排斥,這并不罕見。。。.。。.我在想,如果圖靈在戰(zhàn)后能夠因其卓越貢獻受到應有的嘉獎,他還會在數年后因同性戀被判有罪并處以羞辱的化學‘去勢’療法,而選擇在1954年6月7日用一只浸染過氰化物的蘋果結束自己年僅41歲的生命嗎?如果讓他在被追認為‘計算機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與有尊嚴地生活之間做出選擇,他會怎么選?人類總是在事后好不吝惜溢美之詞,將受迫害者奉為神圣,卻不能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給一點好臉色。這樣的人類‘智能’,也夠讓人無語的?!倍鴮τ谖磥砣藱C共處的時代,在“攤開你的掌心”一節(jié)中,作者也展開了富有人文氣息的追問:“人和機器進行分工并共存協作,這是制造業(yè)比較理想的環(huán)境,但的確只有少數的人需要留下來維護、操縱或者管理機器,丟了飯碗的人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社會問題。機器觸摸不出我們手心的溫度,人類也不希望感受機器金屬材質的冰冷冷的‘手’帶來的寒意。”
其二,有深度的科技傳播??陀^地講,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前沿問題,無論是人工神經網絡,還是機器深度學習,都不是科技傳播容易講明白的事。略知皮毛可以,但真正要深入了解這些前沿科技的進展細節(jié)及應用前景,還是需要做一番功課的?!度斯ぶ悄苷娴膩砹恕芬粫鴰Ыo讀者閱讀愉悅感的地方恰恰在于,相關科技前沿的介紹通過全球范圍內領域頂尖專家的講述體現出了專業(yè)性,表述比較準確。這一點對一部科技傳播作品而言,往往是容易被忽視但同時也是最容易“破相”的地方。
比如,在討論到深度學習之時,一般的人工智能圖書也就是簡要一帶而過。而在這里,先是“卷積神經網絡之父”、深度學習領袖人物之一的楊·樂昆(Yann LeCun)教授對深度學習概念進行了專業(yè)界定,然后指出深度學習的核心計算模型是“人工神經網絡”,而楊·樂昆所研究的“卷積神經網絡”是人工神經網絡最主要的一種升華。接下來詳細追溯了其在這條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的過程。最后引用“谷歌大腦”創(chuàng)始人吳恩達的一句比喻來闡述深度學習到底是什么——“深度學習就像是建造火箭,如果你想造火箭,怎么做?太空火箭是個巨大的引擎,同樣需要很多燃料。如果引擎太小或燃料不夠,火箭哪兒都去不了。火箭引擎就是我們必須要訓練的電腦,以及神經網絡,燃料就是大數據,兩者結合,火箭才能越飛越遠?!憋@然,這樣的科技傳播話語由于來自一線的采訪手記,有必需的專業(yè)深度又不失可閱讀性。
其三,有濃度的科技傳播。面對一個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時代,社會公眾都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進展充滿好奇,也對諸如“深藍”戰(zhàn)勝國際象棋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AlphaGo戰(zhàn)勝李世石九段以及IBM Watson在《危險邊緣》中戰(zhàn)勝人類智力競答冠軍等人機大戰(zhàn)相關新聞耳熟能詳,但對于這些人類重大科技進展之間的關聯性、承繼性及延展性卻不無陌生,對于其間發(fā)生的無數精彩紛呈而又妙趣橫生的科研故事就更鮮有挖掘。如果這個工作沒有人去做,世界人工智能領域的大拼圖就缺少了應有的色彩,社會公眾在科技傳播末端所感知到了科技氣息就缺少了應有的濃度,如此,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正是就這個意義而言,《人工智能真的來了》在科技前沿與社會公眾之間架起了橋梁,書中不時出現的或這樣或那樣的小插曲,為相關的科技理性注入了人文濃度。如在采訪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李飛飛教授時,從相關鏈接中得知,李飛飛還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唯一的只面對女學生的人工智能夏令營。她將參加夏令營學生的年齡段選擇在高中,因為她發(fā)現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思考大問題,她希望讓這些女孩接觸一些人工智能領域最領先、最頂級的科技?!霸诶铒w飛看來,有更多的女性進入到科技研究領域,不僅是性別平等,同時也是讓女性把對人文的關懷帶入到科技的發(fā)展中,給科技以靈魂,給科技一顆有溫度的心。”此外,書中還介紹了各種民用的、軍用的先進機器人,幫助人們了解人工智能前沿動態(tài),并對其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問題進行了追思。
伴隨著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召開,以及商業(yè)資本逐漸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炒作概念,許多人呼吁,是要給人工智能降溫的時候了。其實,并不盡然。中國目前的人工智能熱度還不夠,不是要降溫,而是需要更加專業(yè)的人士來介入,做好科技研發(fā)、應用及傳播工作,尤其需要跨學科的關注、對話及暢想,或者以類似DARPA機器人挑戰(zhàn)賽
一樣的形式,開展互動性、尖端性及開放性的科技傳播活動。
在書中,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谷歌云”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有這樣一句話:“在科技發(fā)展的過程中,社會學一定要跟上。每一次工業(yè)發(fā)展,我們都得有社會總體思考——不管是政治家也好,法律制定者也好,哲學家也好,教育家也好。希望人工智能可以調動整個社會的一場對話?!蔽矣X得,李飛飛講得很到位,說到底,人類發(fā)展科技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因此,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蓬勃發(fā)展之際,通過有效的科技傳播讓整個社會更好地理解科技,其實也是幫助人類洞察自身未來的最好方式。
更何況,在信息時代,所有領域都面臨著與公眾對接的問題,當我們經常感嘆社會的商業(yè)娛樂過度擴張引發(fā)“娛樂至死”危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讓類似科技主題的異質深度報道介入公共傳媒領域與商業(yè)娛樂競爭,畢竟單純的抱怨與批評商業(yè)娛樂的無序浸染,對社會傳播生態(tài)的改變作用并不明顯,商業(yè)娛樂背后其實是強大的資本力量在擴張。《人工智能真的來了》一書背后有《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和《人工智能真的來了》系列視頻短片,這種視頻節(jié)目與紙質圖書相互配合,另加專業(yè)媒體團隊介入在科技領域進行深度報道的做法,似乎是信息時代開展優(yōu)質化科技傳播的有效途徑。